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BBC稱中國企業扎堆印度建廠:中國貨印度造

2015-10-28 07:17 來源:參考消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0月26日報道,大紅色的填充玩具艾蒙(Elmo)堆的到處都是。有些還在縫製,有些電池需要檢查,有些正在被打包裝入整整齊齊的小盒子。

  艾蒙出自電視劇《芝麻街》。和慣例沒有區別,這是中國公司製造、用於出口美國市場的。

  不尋常的是,這家工廠並不在中國,而是位於印度南部的農業區安得拉邦(Andhra Pradesh)。

  斯裏城(Sri City)工業區內共有100多家公司、企業,其中許多來自中國,生産艾蒙的只是其中之一。他們受“印度製造”宣傳攻勢的誘惑、到安得拉邦投資設點。

  報道稱,印度總理莫迪一年前發起聲勢浩大的“印度製造”運動,力爭將印度打造為全球製造業基地。

  其中一項舉措就是,印度政府將用物質獎勵吸引外國公司來設廠。

  印度電信、法律及資訊科技部部長普拉薩德(Ravi Shankar Prasad)不久前曾經説,“説句大白話,如果你在這裡投資100美元,我們就給你25美元。另外,各邦政府也會提供優惠。”

  斯裏工業區創始人薩納雷蒂(Ravindra Sannareddy)説,這些優惠措施讓印度成為對中國公司非常有吸引力的製造基地。

  他説,“許多中國公司傳統上向印度出口成品,現在他們充分利用這些優惠條件,來印度設立生産線,滿足當地市場的需求。”

  報道稱,吸引外國公司的並不僅僅是財政收益。工業區雖然位於偏遠的農村,但是招工卻並不難。

  薩納雷蒂估計,附近村子裏至少有20萬可雇用的年輕人。工業區的廠房內,真可以看到不少這樣的人。

  西瑪·尼赫拉(Seema Nehra)是“毛絨夥伴”(Pals Plush)的負責人,該公司為“環球影城”、“沃爾瑪”等生産玩具。尼赫拉説,他們公司80%的僱員都是第一次當工人、是女性。

  尼赫拉説,“他們來自農村,最開始我們要提供培訓。但是,他們很能適應縫紉、組裝玩具的工作。”

  這也是印度希望向世界推銷的—年輕、廉價的勞動力。印度人口三分之一年齡在35歲以下,今後10年內,印度就業年齡的人口將超過其他任何一個國家。

  報道稱,製造業巨頭富士康以生産蘋果手機著名、目前在中國僱員超過100萬人。印度各個方面的吸引力已經説服富士康向印度投資200億美元、建立至少10家工廠。

  不到一年前,富士康開始在這裡為一些中國品牌組裝産品,其中包括小米。富士康説,收益非常大。

  富士康印度負責人賈恩(Manu Jain)説,“在我們這一行,利相當薄。如果我們從國外進口産品—不管哪個國家,比如中國—從下單到收貨,一般需要四到五個星期。如果我們在印度製造同一産品,交貨期可以縮短到兩到三個星期。這樣,節省的成本相當可觀。

  為了縮短與用戶之間的距離、保證供應鏈效益,我們決定在印度生産手機。”

  中國智慧手機可能是在印度製造的最為顯眼的中國産品。過去一年間,除了小米以外,一加、聯想、金立、華碩也相繼宣佈,計劃在“印度製造”。

  西安隆基硅材料是新近加盟的製造公司。隆基承諾,初期投入2.5億美元,在安得拉邦建立工廠。從長遠來看,隆基表示,計劃拿出相當於初期數額六倍的投資投入印度,最終創造5000個就業機會。

  隆基董事長鐘寶申表示,印度是振奮人心的未來市場“我們不想錯過”,為了充分利用這個市場的優勢,必須早點站住腳。

  報道稱,拉攏中國公司對印度也相當重要,今後10年內,印度需要創造超過一億個就業機會。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中國工資水準迅速上升意味著公司必須另找出路,中國失去8000萬製造業工作機會。印度當然希望從中分享一杯羹。

  儘管大批廉價勞動力吸引著中國公司到印度來,一些中國公司也表示,印度政府需要簡化官僚繁文縟節。製造光伏材料的中天(ZTT)集團印度公司負責人陳兆豐(音)説,“真希望印度政府的效率遠遠更高。需要改進的還很多。”

  報道稱,隨著在印度的中國人數量越來越多,另外一個普遍受到關注的問題是:生活品質。

  許多中國人希望,和其他大城市一樣,這裡能有更多的娛樂設施、超市、各種特色的餐館。

  當然,這些擔心並不足以讓中國公司停止來這裡開設更多的工廠。但是,如果老朽的基礎設施不能全面改進升級,印度也許會失去從亞洲最大對手中國手中搶走更多生意的長遠機會。

[責任編輯: 吳曉寒]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