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將盡,媒體再次盤點長假期間的各種熱點新聞,其中一組“中國旅遊購物者全面‘攻陷’日本”的圖片,不無誇張地表現了中國遊客在日本“爆買”、“掃貨”的壯烈場景。隨後,多家媒體就這組圖片中的場景和現象作出評論,並提出多種思考和提示,比如就中國遊客熱衷日本藥品,提示中國藥企改進品質、提高信譽、改善用戶體驗,以便提高藥品競爭力等等。
這樣的關注和反思,顯然和媒體關注中國遊客在日本搶購馬桶蓋、電飯鍋,並據此對“中國製造”進行的反思異曲同工,或者就是前一輪發現和反思的自然延續。
有趣的是,隨著上一輪對電飯鍋、馬桶蓋的發現和反思漸趨冷靜,媒體對中國遊客熱衷的日産馬桶蓋、電飯鍋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結果卻出乎多數遊客和媒體的意料——所謂日本馬桶蓋根本就産自中國;在日産與國産電飯鍋的盲測品嘗中,也幾乎沒人分得出兩者的區別。事實既然如此,媒體、專家此前的所有反思、思考、警示,也就基本成了話語泡沫。
而這一輪藥品“爆買”風潮,基本可以視作日産馬桶蓋、電飯鍋神話破滅之後,中國遊客的替代性選擇——對於中國遊客來説,買是必須的,既然馬桶蓋、電飯鍋被證明不值得買,那就改成藥品吧。
當然,雖然中國已成製造業大國,但仍然在諸多領域處於低水準競爭的草莽階段,價廉而物不美,已經成為很多消費者對中國製造的固有印象。而日本製造一向享譽世界,一部分具備經濟實力的中國人利用旅遊機會購買日本産品,確實也可以理解。只是隨著中、日製造之間差距的快速縮小,和“海淘”等現代購物途徑的拓寬,這種海外“爆買”行為還有多少實際的經濟意義,其實是大可質疑的。換句話説,這種看上去幾近非理性的海外“爆買”,更多的可能是一種非經濟性的心理需求。這種心理需求是如此之旺盛,以至於中國遊客的“買買買”,在很多國家的媒體上已經成為笑談。
或許,剛剛富起來的中國人,還沒有改變對物質需求的心理饑渴,以至於表現為對購物行為的高度狂熱,和對更豐富的精神體驗的相對遲鈍和冷漠。而旅遊其實是一種極其多元的綜合體驗,對不同的自然風光、人文遺産、生活風貌的觀賞和體驗,才是旅遊的真正魅力和意義。在義大利吃一餐美食,在法國認真地參觀一下盧浮宮,在美國體驗大峽谷的壯闊,都是生命中不可替代的經歷。相對如此豐富的體驗,不管到哪兒都一頭扎進商店,甚至根據商店多不多、貨品是否便宜來評價某個國家和城市的中國式旅遊,實在是有點太過幼稚。過去,沒錢的中國式旅遊被戲謔式地歸納為:上車睡覺、停車撒尿、下車拍照,或更簡潔些的“我到了,我尿了,我照了”。而當下終於有了些錢的中國式旅遊,不過又多了一項“我購了”,依然是初級遊客最容易感染的“旅遊幼稚病”。
幾乎在世界範圍內,中國遊客都成了瘋狂購物的代名詞,並和高聲喧嘩、混亂無序、行為不檢等既有印象,共同組合成片面的“中國人”形象。這個形象不那麼美好(至少在他們看來),更不怎麼真實(至少在我們看來)。但或許這也是個必經的階段,曾經剛剛富起來的美國人、,也都有過當選“最不受歡迎遊客”的尷尬紀錄。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是個奇跡,中國遊客形象的改觀卻很難出現奇跡。什麼時候,中國遊客在國外的商店看到什麼都不覺得新鮮和貪婪了,中國的經濟地位就真的穩固了,中國遊客的形象,也就真的改觀了。
[責任編輯: 吳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