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史上最嚴手機實名制倒計時 街邊小攤竟還能買到非實名卡

2015-08-27 10:16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近日,工信部出臺“史上最嚴”手機卡實名制,規定自2015年9月1日起,電信運營商在通過各類實體行銷渠道銷售手機卡時,將要求用戶出示本人身份證,並當場在第二代身份證讀卡器上進行驗證。網友最期待的“三宗罪”有望成為過去式:電話資訊騷擾,個人資訊洩露,以及電話詐騙。

  那麼,新規對市場有何影響?未實名的手機會被停機嗎?實名補登記又該怎麼辦理呢?

  補辦實名業務排長龍

  昨天,記者在王府井工美大廈地下一層的移動營業廳裏看到,前來辦理業務的市民已經排起長龍。工作人員介紹,最近一段時間前來辦理業務的大多都是辦理手機卡實名制的用戶,他們大多都是看見朋友圈的資訊“非實名用戶可能被停機”。

  中國移動日前表示,從2015年9月1日起,將通過應用新技術、新設備等措施,進一步加強新入網客戶身份證資訊核驗;對於非實名老客戶,必要時將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和有關部委工作要求採取限制通信、業務的手段,督促用戶依法實名登記。

  雖然目前還沒有非實名制卡強制停機的措施,但從實行手機卡實名制來看,移動營業廳工作人員還是建議市民儘快到營業廳辦理實名制手續,以免影響正常使用。

  此外,工作人員建議用戶分流前來辦理,以免排隊等候,前來辦理的用戶,手機卡實際使用者辦理實名登記時必須到場,並攜帶本人身份證,另外還需要用戶提供手機服務密碼及近期從手機撥出的5個通話記錄。

  三大運營商補辦資料有差異

  記者從三大運營商了解到,由於歷史原因目前仍有部分老用戶未進行實名登記。據悉,目前市場上現存的非實名制手機卡用戶一般可分為四種:機主姓名為“臨時賬戶”,用戶名一項中顯示為“某某代辦”等臨時卡;手機卡登記資訊不完整的;機主姓名與實際使用者資訊不匹配;“集團卡”,機主姓名為單位、經辦人姓名的。

  據中國移動客服介紹,根據現有規定,一個身份證在全國範圍內最多可辦理5張移動手機卡。據介紹,這樣一方面是為方便用戶使用 ,同時用戶也可以把自己父母的手機卡登記在自己名下,方便辦理業務更改等服務。

  市民夏女士在辦理時發現,自己使用的電話卡登記顯示的是陌生人“黃某某”的名字,對於這種情況,工作人員告訴夏女士,除了出示本人的身份證、手機密碼外,還需要提供近3個月撥出的5個電話號碼,就可以把該號碼機主直接過戶到夏女士名下了。

  對於補辦實名需要的資料,三大運營商略有差別。記者分別致電三家運營商客服詢問辦理實名制業務,中國移動需要的材料同上述情況一致;中國聯通則要求機主本人攜帶身份證、密碼、手機卡、卡托和最近3個月常聯繫的4個號碼到聯通自辦營業廳辦理;中國電信客服表示,需要機主本人帶身份證到營業廳辦理。想補辦實名制的市民最好提前諮詢手機卡所屬運營商的客服。

  手機卡零售渠道將更規範

  具體措施方面,中國移動宣佈自2015年9月1日起,要求實體渠道必須配備二代身份證讀取設備或NFC手機現場核驗身份資訊,未具備身份證晶片資訊讀取設備的網點不允許售卡。據介紹,目前中國移動僅允許自有門戶網站和中國移動天貓旗艦店進行網路售卡,不對任何社會渠道授權網路售卡。

  以往報刊亭、手機店等手機卡零售渠道也將得到進一步的整治和規範。在中關村附近一家報刊亭,報刊亭老闆表示,已經聽説了這個方面消息,但未收到運營商要求實名制的相關通知,如果要購買,目前三大運營商的非實名制手機號碼依然都有售。

  對於實名制將帶來的銷量影響問題,多家報刊亭老闆表示了憂慮:以前也就那麼一説,後來還是該怎麼賣就怎麼賣,這次看來是要“來真的”,估計沒人願意向報刊亭出示身份證。

  在五道口某手機賣場,營業人員稱已經知道實名制的消息,但未收到運營商相關通知,目前三家運營商的非實名制號碼還都可以買到,並表示:“要買的話趁早,以後真的要執行起來什麼狀況真不好説。”

  根據工信部發佈的消息,9月1日起,電信運營商在通過各類實體行銷渠道銷售手機卡時,將要求用戶出示本人身份證,並當場在第二代身份證讀卡器上進行驗證。此外,所有未經實名認證的老用戶都必須補交證明文件。

  業內人士預計,實名制落地後,相關部門也會要求運營商加強內部監管,防範並降低資訊洩露行為帶來的風險。實習記者 范曉

[責任編輯: 吳曉寒]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