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騰訊與阿裏大打“遮罩戰” 微店禁用支付寶

2015-02-05 08:11 來源:華西都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因為紅包大戰,昨日騰訊阿裏兩大網際網路巨頭又開玩遮罩遊戲,正所謂“神仙打架,凡人遭殃”,網上“哀嚎”一片。

  支付寶紅包“偷襲”微信僅僅成功了8小時,就被微信“消滅撲殺”了,昨日華西都市報記者發現,支付寶紅包已無法分享到微信。對此,騰訊方面發來聲明:“等什麼時候阿裏係接入了微信支付,我們再來談這個問題”。

  當天支付寶還稱,客戶中心接到多位商戶來電,從昨日下午開始,商戶通過微信公眾平臺開設的店舖無法使用支付寶收付款。據億邦動力統計,微信電商60%使用支付寶。

  之前,騰訊與阿裏在微信、QQ、淘寶、支付寶等各自旗下産品有過多次互相遮罩。

  支付寶紅包“偷襲”微信被“撲殺”

  2月2日起,支付寶錢包優化了春節紅包分享功能,新增微信及QQ入口。然而,據華西都市報記者了解,2月2日21點左右,支付寶錢包在微信的分享介面已無法使用,導致支付寶錢包的紅包無法分享到微信平臺。微信頁面對此提示稱:“由於當前你分享的內容存在安全隱患,無法分享到微信”。

  昨日下午騰訊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華西都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臨近春節,近期微信平臺收到的用戶舉報顯示,很大一部分涉及假貨售賣、虛假紅包、欺詐等違規行為的源頭都來自於少數第三方平臺連結分享。為了保護用戶的權益,從源頭避免相關風險,微信公眾平臺近期將對違規的第三方平臺行為逐步整治。”

  而昨日中午,騰訊方面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將話説得更加明白,“等什麼時候阿裏係接入了微信支付,我們再來談這個問題”。

  支付寶方面證實,紅包分享介面的確被微信封殺。此前,支付寶人士透露,新春紅包上線之初,並沒有打算分享到微信,而是在用戶的呼籲與要求下,才增加了分享到微信的功能。對於微信頁面給出的“存在安全隱患”的説法,支付寶方面表示不理解。

  不過,昨日華西都市報記者發現,與支付寶合作的新浪微博紅包還可以正常分享到微信。

  微信遮罩升級:微店無法使用支付寶

  在騰訊回應“紅包大戰”之後,阿裏和騰訊的交鋒有了新變化。

  支付寶表示,昨日有部分商戶反映,在微信公眾平臺開設的店舖無法使用支付寶收付款,頁面提示為“淘寶遮罩了來自微信的瀏覽器請求”。而支付寶為商戶(包括商戶在微信開設的店舖)提供的支付服務在昨日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由此來看,微信擴大了針對支付寶紅包的封殺範圍,將微信平臺上所有與支付寶相關聯的連結或請求全部遮罩,包括自身體系內的微信電商客戶。

  微信平臺上的商戶調用支付寶介面時,同時受到了影響——微信商家無法使用支付寶收銀臺的服務,用戶也無法順利完成支付。

  對此,昨日下午騰訊方面向華西都市報記者表示,“對於在此期間因為支付受限而被影響到的商家,我們歡迎接入微信支付。”

  自從2013年8月微信上線支付功能,與支付寶形成直接競爭後,騰訊、阿裏係産品就開始劃分“楚河漢界”,相互進行了多次遮罩。

  分析人士指出,微信和支付寶連結互相遮罩的矛盾被重新挑起均是商業的自利性在作怪,即便是宣稱開放和平等的網際網路企業,在商業本性面前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公平。

  華西都市報記者羅提第三隻眼/大佬爭鬥豈能殃及用戶

  騰訊和阿裏“結怨”由來已久,互相“封殺”不過是兩者在爭奪市場、用戶和渠道的一個手段,事實上,阿裏、騰訊兩家網際網路平臺的競爭早已硝煙四起。

  特別是在移動網際網路日趨成熟的情況下,阿裏和騰訊有越來越多的競爭業務發生重疊,隨之觸及雙方的利益,打破了原先PC網際網路時代兩家維持的平衡狀態。

  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市場日趨成熟,網際網路市場開放的口號被喊得頗為響亮。

  然而,作為網際網路市場的主流大鱷,騰訊阿裏兩大網際網路巨頭近來的衝突頻頻,也讓開放的口號大打折扣。巨頭間的爭鬥,如果僅靠相互封殺這種手段來爭奪地盤,無疑是束縛了身板,自降身份,有悖于網際網路企業的良性發展。

  如果巨頭之間過分畫地為牢,為自己的産品建立起護城河,相互遮罩,無疑是置用戶的公平選擇權于不顧。而過分的畫地為牢,最終也只會令雙方利益都受到損失,這對雙方來説都是弊大於利的,很有可能兩敗俱傷。

  企業要做的是不斷完善産品提升用戶體驗,吸引新用戶註冊,同時增加老用戶的使用頻率,只有贏得用戶的心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責任編輯: 郜利敏]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