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拍大片電視劇綜藝秀文娛行業 玩什麼最吸金?

2015-02-04 07:54 來源:羊城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昨日,光線傳媒發佈2014年度業績預告,預告顯示,去年公司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02億至3.61億元,同比增長-8%到10%,與上一年盈利基本持平。上年同期為3.28億元。

  就在光線傳媒發佈業績預告的四天前,華誼兄弟和阿裏影業也發佈業績報告。華誼兄弟預告稱,公司預計2014年度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7.98億至9.32億元,較去年增長20%至40%。而阿裏影業預估集團錄得約6億港元(4.83億元人民幣)的虧損。同期,華錄百納發佈預告稱2014年利潤預計上漲10%至30%。

  透過以上幾家各具代表性的企業的業績報告數據,或許能窺探到如今文娛行業的風向。

  華誼兄弟:

  去電影化見成效

  華誼兄弟本次發佈的2014年度公司業績預告顯示,公司預計2014年度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有望達到7.98億至9.32億元。同比增長了20%至40%。

  分析業績增長的原因,華誼兄弟表示,2014年公司幾部制發的電影——《私人訂制》、《前任攻略》、《撒嬌女人最好命》及《微愛之漸入佳境》都取得了較好的票房成績;重點發展的“去電影化”實景娛樂業務拓展迅猛,實現了利潤貢獻。此外,多位華誼藝人出演的真人秀《奔跑吧,兄弟》大熱,也為公司帶來了多方面回報。

  總結華誼成功的關鍵詞,大概是電影、綜藝、去電影化和遊戲。其中電影和綜藝都算得上華誼的傳統項目,只不過,華誼近幾年逐漸增加了在綜藝方面的投入。

  去電影化所帶來的收益更值得關注。儘管具體數據如今還無法得知,但華誼2014年三季度財報顯示,其電影及衍生業務收入僅為1.51億元,同比下降74.76%。對照三季報數據來看,去電影化的效益可見一斑。而遊戲更是華誼能夠交出漂亮成績單的大功臣之一。

  阿裏影業:

  手握重金拼製作

  最近關於阿裏影業最火的新聞有兩條,一是女影星趙薇及其丈夫黃有龍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二是阿裏影業發佈公報,顯示2014年虧損6億港元,主要原因是收入大幅下滑。

  “收入減少的原因主要是推遲或取消發行若干原定於2014年發行的電視連續劇、電影;雜誌行業不景氣和運營團隊變更等綜合因素影響了廣告和發行。”

  但阿裏影業去年12月的復牌公報顯示,阿裏影業擁有近65億港元的現金儲備;去年投資的《親愛的》、《心花怒放》等電影票房成績都不錯;已經陸續購入《還珠格格》的小説電影改編權和《狼圖騰》海外發行權,《狼圖騰》的電視劇改編也在阿裏影業的日程表上;與柴智屏、王家衛各簽下5部電影。

  不得不説,到了如今這個時候,阿裏依然在內容版權以及製作方面血拼,其強大的資金實力和決心可見一斑,感覺他有一種“怎麼都要用大製作(錢)砸起一點浪花”的任性。

  華錄百納:

  綜藝當紅貢獻大

  光線傳媒業績報告顯示,公司在2014年的凈利潤為3.02億-3.61億元,盈利情況基本持平,同比變動幅度為-8%-10%。但與2013年相比,光線傳媒在電視劇方面的表現則有些差強人意。光線傳媒2013年電視劇收入較2012年增長13.33%,是光線傳媒2013年唯一收入增長的主營業務,然而在2014年電視劇收入有所下降,成為公司業績增長的拖油瓶。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光線傳媒2014年將業務重點放在電影和綜藝節目上,無法“面面俱到”而導致電視劇收入下降。

  誠然,如果説風水輪流轉,那麼當下已然輪換到“綜藝”的時代。華錄百納在業績預告中指出,公司已經從純粹的精品劇製作商,升級為精品劇和綜藝欄目並舉的長視頻內容製作、內容行銷和內容變現領域的領軍企業。這一戰略轉型,既實現了當期的業績增長,又為未來業績的快速成長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可見“綜藝欄目”已經成為未來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此外,華錄百納還特別提到,報告期內,廣東藍色火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色火焰”)的利潤納入合併報表對公司業績有較大貢獻,預計藍色火焰 2014年全年業績在2.2億-2.4億元之間,而藍色火焰最擅長的,正是綜藝節目的製作。

  與之相對的,電影《大話天仙》和《痞子英雄:黎明升起》票房不達預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華錄百納的盈利能力。

[責任編輯: 郜利敏]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