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銀行理財和網際網路金融大戰升級

2014-05-04 16:27 來源:南方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隨著銀行加大投入和創新開發力度,一場網際網路金融理財與銀行理財産品之間的戰火開始升溫。

  近期,銀行理財産品創新迭出,其中中國工商銀行(3.46, 0.01, 0.29%)推出“薪金寶”,中國銀行(2.62, 0.01, 0.38%)推出“活期寶”,民生銀行(7.87, 0.05, 0.64%)推出“如意寶”,平安銀行(11.03, -0.22, -1.96%)推出“平安盈”。近期,中信銀行(4.85, -0.08, -1.62%)和信誠基金也擬推出“薪金煲”,並稱可以通過ATM實現T+0實時直接贖回取款。

  而另一方面,在競爭加大的環境下,餘額寶、理財通等網際網路理財産品在收益回落等方面壓力加大,網際網路理財産品生存壓力顯現。網際網路金融與銀行理財産品雙方,在爭奪資金流方面必將上演一場拉鋸戰。

  

  網際網路理財承壓

  餘額寶理財通增延贖回期

  4月24日,餘額寶一紙公告悄然上線,宣稱5萬元以上的大額贖回將不再享受T+0的實時到賬服務,贖回時間在不同時段變成T+1甚至是T+2不等。

  根據餘額寶贖回的新規則,當日在支援的銀行服務時間內累計轉到銀行卡小于等於5萬元時,可兩小時內到賬(T+0),而如果大於5萬元,將被默認為普通轉出。普通轉出的規則為:轉出時間如果是工作日當日15點前,則下一個工作日24點前到賬(T+1),而當日15點後申請轉出的,將於下兩個工作日24點前到賬(T+2)。

  對於此次調整,天弘基金日前對媒體回應表示,此次主要是根據用戶的使用情況進行優化調整,是想給投資者更多的選擇,並且5萬元以上的大額贖回客戶並不多。

  該調整公告發佈後,對“寶寶”們的疑問也隨之浮出水面。此前的3月28日,微信理財通也一度宣佈暫停T+0贖回。理財通發佈的《關於華夏財富寶基金贖回服務到賬時間的通知》稱,“接到華夏基金管理公司的通知,于2014年3月28日上午10:00起,理財通平臺的華夏財富寶貨幣基金的贖回服務到賬時間調整,在理財通平臺提交的華夏財富寶貨幣基金的贖回業務將於第二個工作日到賬。”

  儘管在4月1日理財通重新恢復贖回T+0,但設定了贖回上限,單筆限額2萬元,當天可快速贖回3筆,即單日快速贖回限額6萬元。而此前,理財通快速贖回設定的每日最高額度為25萬元。

  此外,華夏財富寶也一度于季末暫停T+0的操作,給投資者帶來了直接的影響。對於上述變化,媒體普遍解讀為網際網路係理財産品在體量加速增大的同時,面臨著墊資的巨大挑戰。

  網際網路理財産品在最近一年內迅猛成長,目前許多基金公司都已推出T+0貨幣基金産品。據了解,貨幣基金T+0贖回一般是通過墊資來實現,這對於基金公司是不小的考驗。在此類産品中,餘額寶、理財通由於擴容速度快,墊資壓力也隨之增加,這也是近期頻現贖回期延長的原因所在。

  大量墊資需求增加貨基壓力

  餘額寶、理財通等理財産品為何紛紛開始對流動性設限?有媒體猜測,本次調整是由於餘額寶的規模越來越大,墊付資金方面出現緊張從而被迫給大額贖回設限。

  市場分析,由於近來銀行方面對網際網路理財資金管理日趨嚴謹,另一方面隨著網際網路理財産品體量日增,導致資金的高頻率、大額度流出。而此前的T+0方式,部分是公司自己墊資,大量墊資需求對貨幣基金的正常運作造成了一定影響,而基金公司和相關平臺必須在客戶體驗與成本控制上做出平衡。

  此前亮相的天弘增利寶貨幣基金一季報顯示,截至3月31日,餘額寶規模為5413億元,一季度盈利達57億元,天弘基金旗下公募産品總規模為5537億元。去年全年,天弘基金營業收入為3.109億元,餘額寶的收入貢獻達61.2%。據了解,目前基金公司以自有資金為客戶提前墊資的資金比例大概需要5%,墊資壓力可見一斑。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郭田勇認為,此次餘額寶、理財通等理財産品作此調整,主要原因還是考慮要最大限度的提高回報率。考慮到近期貨幣基金收益不斷下跌的趨勢,最大限度的爭取客戶收益率,控制運作成本的壓力可能是調整的原因之一。

  “如果理財産品想要為客戶提供更高的回報率,資金首先要使用充分,這就要求相關基金公司和平臺把資金盡最大限度的投資到資産上去,這樣才能提高收益率。如果僅能保證贖回的需要,賬面上就要常備部分現金,必然影響收益。”郭田勇表示。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