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5月1日電(記者桑彤、華曄迪)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國家統計局1日發佈的數據顯示,4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4%,較上月回升0.1個百分點。PMI連續兩個月回升,反映出中國經濟運作增長態勢趨於鞏固,二季度有望轉暖。
暖意初現
在一季度經濟增長放緩,尤其是名義GDP增速下降的情況下,市場關心經濟增長動能何時見底企穩。自3月份以來,一些衡量工業經濟運作的指標,比如發電量、重點企業粗鋼産量等均有明顯回升,4月份這一回升趨勢仍在延續,令市場期待有所上升。
針對4月中國製造業PMI數據再升0.1個百分點至50.4%,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員張立群認為,這預示著未來經濟增長趨穩。
“從最近兩個月PMI指數走勢來看,連續小幅回升,特別是新訂單指數最近8個月以來明顯回升,顯示經濟運作整體走勢穩中向好。”中國物流資訊中心分析師陳中濤表示。
尤其是4月以來大、中、小型企業新接訂單均有明顯增加,顯示企業運營再度活躍。數據顯示,4月大、中型企業新訂單指數均在50%以上,分別為52.1%和50.4%,較上月分別上升0.2和1.4個百分點。小企業新訂單指數雖然仍在50%以下但明顯上升,比上月上升0.8個百分點。
事實上,代表中小企業運營狀況的匯豐中國製造業PMI也呈現出向好的態勢。4月匯豐中國製造業PMI預覽值較3月回升0.3個百分點至48.3%,扭轉了此前五個月連續下滑的勢頭,新訂單指數也脫離此前創下的19個月低點,預示著企業運營下滑壓力有所緩解。
在申銀萬國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看來,匯豐PMI小幅回升至48.3%,雖然仍低於50%的警戒線顯示製造業仍在下滑,但下滑幅度有所放緩。存貨下降顯示製造業去庫存已接近尾聲,隨著補庫存週期的來臨,經濟有望進一步回暖。
內需成主要動力
在專家看來,市場需求回暖是推動製造業PMI回升的主要動力。4月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公佈的PMI新訂單指數較上月上升0.6個百分點至51.2%,為去年9月以來最為明顯的一次上升。
考慮到新訂單指數與生産指數的差值為近7個月以來最小,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解釋稱,這説明我國供求矛盾有所緩解,未來經濟穩定上升具備牢固的市場基礎,中國經濟運作將更為合理、協調。
“與此同時,購進價格指數經歷連續三月下降之後出現反彈,上升3.9個百分點達到48.3%,也從一個側面説明市場需求趨於旺盛,有利於企業經營的積極性。”蔡進説。
然而,在內需對製造業經濟貢獻度提升的同時,作為三駕馬車之一的外需下滑令經濟不確定性增加。新出口訂單指數在3月短暫回升後4月再次轉降,又回到50%以下,預示著二季度出口難有強勁表現。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表示,自2012年6月以來,新出口訂單指數均低於新訂單指數,期間兩者差值的均值為1.9個百分點,4月二者差值擴大到2.1個百分點,製造業經濟對外需的依存度有所下降,國內市場需求逐步成為拉動製造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儘管近期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濟雖然逐步趨好,但部分新興經濟體增速放緩,影響了全球經濟的復蘇進程,也對中國出口帶來一定影響,製造業出口出現了一些波動。”趙慶河稱。
需提升微觀經濟活力
當前,微觀企業生存狀況備受關注。
在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經濟學家劉利剛看來,隨著PMI的回升和大宗商品價格回暖,預期經濟增長將在下兩季出現一個週期性的上升。但週期性經濟反彈的力度,將取決於央行能否最終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
陳中濤表示,從微觀層面來看,企業突出反映的問題是融資成本高、資金緊張。要從加快改革為企業“鬆綁”,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增強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撐,落實稅收優惠政策為企業減負,引導企業加快經營模式轉變等多方面入手,助推企業改善生産經營狀況和經濟效益,進一步提升微觀經濟活力。
事實上,4月以來我國已出臺一系列“微刺激”方案。政府在宣佈通過減少小微企業稅收、加大鐵路投資以及棚戶區改造力度、啟動一批能源重大項目之後,還宣佈還企業投資自主權、吸引社會資本進入壟斷領域、啟動80項基礎設施類投資項目。此外,下調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和合作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以扶持農業,及支援外貿穩定增長的政策均陸續出臺。
瑞銀證券特約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判斷,這些“穩增長”措施可以小幅提振GDP增長,但如果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政府可能將不得不從其政策儲備中拿出更多措施。
蔡進認為,增長動能弱主要弱在投資,根據過去三年投資增速和GDP的對應關係看,兩者為1:2.5,這也意味著要達到7.5%左右的GDP增長水準,全年合理的投資增速要保持在18.5%-19%。“當然也不能過度投資,因此要本著‘統籌安排,小步快走’的原則,合理有序釋放投資項目,進一步鞏固經濟增長基礎。”
[責任編輯: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