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網際網路理財隱憂重重 "傻瓜式"理財還需多個心眼

2014-04-17 15:27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如果你的手上有了閒錢,你會怎麼辦呢:股市?有風險;黃金?有波動;比特幣?不靠譜了。還有什麼?網際網路理財呀!網際網路理財以其門檻低、收益高“俘虜”了眾多“屌絲”的心,橫掃年輕儲戶。不過,隨著近日網際網路金融監管的收緊,【口袋金融】小編不禁想問,網際網路理財産品真的安全嗎?幾下指尖活動便完成大額貨幣的交易週轉,真的可靠嗎?宣傳中低風險真的就沒有隱患嗎?

  相較于傳統銀行理財産品,網際網路理財産品更接近於“傻瓜式”理財,以其簡單直接的回報率為準繩吸引用戶,橫掃年輕儲戶。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貼有“土豪”“高富帥”“持續高收益”標簽的背後,風險問題引人擔憂。

  補貼高收益的擦邊球

  中國經濟網記者注意到從“餘額寶”和它的“小夥伴們”真正進入大眾視野至今還不足一年時間,相應的監管配套政策與法規還不完善,監管方面存在諸多盲區。

  業內人士表示,餘額寶本質是貨幣基金,而一般貨幣基金年回報率基本是4%-5%的水準,而消費者收穫的那部分剩下的收益實則是由網際網路公司補貼給基民的。網際網路企業募集到資金之後,可以用一部分資金做一些高盈利的項目,再從項目的盈利部分拿出錢來補貼給基民。

  這類擦邊球的做法實則迎合了監管真空期的時間差。試想一旦補貼被禁,隨之而來的高利率泡沫破滅幾乎指日可待,部分網際網路理財産品承諾的高額收益或面臨衝擊,近期餘額寶收益的逐日走低被指就與此有關。

  被忽視的贖回兌付風險

  隨著網際網路理財産品規模不斷增加,其身負的流動性風險也在相應增大。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目前主流的幾款網際網路理財産品採取的多是“T+0開放式基金”的贖回方式,以餘額寶為例,其實質是需要支付寶和基金公司作為先行墊付,從而保證用戶能夠實時取出賬戶中的理財存款。

  業內人士分析,一旦銀行資産負債發生變化,或是整個市場資金面狀況發生波動,會引發利率水準起伏,網際網路産品可能難以避免集中贖回壓力。此外,電商大促等購買高峰會導致賬戶支出峰值,也可能會對支付寶的墊付能力造成考驗。一旦墊付週轉吃緊,贖回風險就會急劇上升。

  P2P缺乏監管 卷款跑路難追回

  據媒體報道,年初至今,已有12家P2P平臺倒閉或者跑路,P2P監管已迫在眉睫。據悉,不少P2P平臺在發展業務的同時,並未提供完善的技術,平臺容易遭受病毒和駭客的攻擊,容易引起交易主體的資金損失、投資資訊泄密及平臺的運營失常。

  此外,一些P2P網路借貸平臺項目實際上沒有對應的借款對象,而是平臺企業自身有融資需求,假借平臺發佈融資項目,最終投資出問題就會血本無歸。這些風險,普通的投資人難以察覺。

  花哨促銷迷人眼 可信嗎?

  理財産品銷售網站,“土豪”“高富帥”“持續高收益”“申購送禮品”等字眼特別引人注目,花哨的促銷方式成為購買網際網路理財産品的一大潮流。

  同樣是基金産品銷售,線下基金産品在宣傳推廣時,監管部門嚴格禁止承諾高收益,禁止以抽獎、回扣或者送實物、基金份額等方式銷售基金,以免誤導投資者。業內人士表示,如今各家産品蜂擁而上,片面追求産品收益,不斷翻新行銷方式,甚至倒貼錢操作,使投資者承擔較大隱形風險。

  軟體有陷阱 你的APP安全嗎?

  中國經濟網記者注意到,近期又有大量關於二維碼釣魚木馬病毒進入手機後衝擊餘額寶的媒體報道。不法分子把木馬病毒偽裝成圖片、網址或二維碼等形式後,誘使用戶安裝該木馬程式。手機用戶一旦安裝使用有餘額寶這類理財産品APP,木馬程式就會自動通過篡改頁面、貨幣金額等方式使得資金自動轉賬。手機移動支付APP,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網路理財小竅門

  1、週五申購、週四贖回不划算。週五不宜申購,因為不僅不享受週五、六、日的收益,而且活期存款利息也沒有;週四最好不贖回,不然後三天均不享受收益和利息。

  2、培養良好的賬戶使用習慣。尤其是使用手機操作時,要給手機設個密碼,不要保留手機銀行的登錄名或賬戶,妥善保管好手機銀行的登錄密碼。

  3、收益預期別太高。去年下半年以來,網際網路理財産品一直能保持6%左右的年化收益率。然而,從近些年貨幣市場基金的表現看,每年收益率大多圍繞4%左右波動。因此,從較長趨勢看,網際網路理財的收益率也有很大可能逐步回歸。

  4、投資時應當理性選擇,多元配置,不可盲目追求所謂的高收益,更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