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2014“三農”三問:地少水缺 方式怎麼轉

2013-12-22 09:32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圖片説明(從左至右):

  四川鄰水縣大橋村果農在採摘臍橙。

  劉蘇閱攝

  陜西首家大型指針式噴灌機落戶大荔蘭空鑫坤果蔬專業合作社。

  李世居攝

  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街道黃泥墩村的草莓喜獲豐收。

  寧文武攝

  湖南省永州冷水灘區牛角壩鎮新沙洲村的村民正在收割稻穀。

  陳光輝攝

  版式統籌:張芳曼

  一粒良種換來增産增收

  顏 珂 匡 瀅

  畝增産250斤,合作社賣糧收入600多萬

  打開精緻的黃色包裝,真空袋裏的大米飽滿剔透,“這是我今年種的新品種,叫‘清香一號’,市價要賣到25元一斤咧!”亮出自家的“寶貝”,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金穗種糧合作社理事長易紅偉很是自豪:“別看價格貴,但這是真正的優質大米,市場供不應求!”

  盤點起自家的水稻品種,易紅偉如數家珍:3891畝水田,早稻種的是“中嘉早17號”,晚稻有“五優308”、“黃華佔”、“玉針香(清香一號)”,基本畝産都在900斤以上,除去成本,早稻每畝利潤60元,晚稻每畝利潤170元左右。

  “要是在3年前,這樣的畝産簡直想都不敢想!”易紅偉感嘆道。

  3年前,易紅偉開始租種土地。剛上手時,老鄉説種哪個品種好,他就種哪個。第一年,早稻畝産約650斤左右,每畝近400斤谷的流轉價格,基本賺不到錢。第二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稻瘟病讓易紅偉損失慘重,將近70畝的稻田都感染上了病,每畝減産100多斤,一年下來虧損不少。

  正泄氣時,區糧油站拉了他一把。技術人員向他推薦了一款超級稻——中嘉早17號,這款稻種抗病性強、産量高、米質好、顆粒圓潤,在市場上很受歡迎。

  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易紅偉開始試種,沒想到第一年畝産就到了900斤以上,銷路還特別好。2011年,易紅偉大面積推廣“中嘉早17號”,合作社95%以上的農戶都種上了這款超級稻。

  嘗到了甜頭,易紅偉開始特別注意蒐集優質稻種的資訊。在技術人員的建議下,他相繼種植了“五優308”、“黃華佔”這兩個優質晚稻種,又親自比較挑選,增種了100畝左右玉針香。

  “種子選得好,這個得擺在第一位。”易紅偉告訴記者,今年,合作社光賣糧的收入就有600多萬。

  良種+良法,種糧有底氣

  要高産,除了良種,還得良法。2009年,易紅偉發覺肥料用量特別大,卻又找不到原因。找了專家測土壤,才知道是沙性土壤“搗的鬼”。對症下藥,易紅偉特意選了一種控釋肥。“這種化肥一施下去就形成網狀,慢慢釋放,每畝的肥料使用量可以減少幾公斤,而且稻穀還不易得赤枯病,谷粒飽滿落穗好。”

  病蟲害的問題同樣曾讓他頭疼。有一年,高溫天氣多,田裏稻飛虱成災,易紅偉不得不大量使用農藥,“副作用”很明顯——由於用藥過多,當年的稻穀顆粒癟平,落穗也不好。

  吃一塹長一智。第二年,易紅偉早早地準備了高效低殘留農藥,一樣的效果,用量可以少一半。農技推廣中心的工作人員也來田間現場指導,大面積蟲害再沒有發生。

  如今,易紅偉的病蟲防治技術又“升級”了。拿起辦公桌上放著的殺蟲燈和性誘劑樣本,易紅偉説:“這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高科技’産品,殺蟲燈和性誘劑,既經濟又環保。”

  受益的不僅是易紅偉。科技的助推,讓長沙市農民種糧變得更有底氣。

  數字點擊 55.2%

  2013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5.2%。農業科技系統創新科技服務機制,培育200多萬科技示範戶,輻射帶動3000萬周邊農戶,推廣160個主導品種和100項主推技術。在17個水稻主産省開展超級稻“雙增一百”科技行動,示範推廣超級稻1.31億畝。實施東北地區玉米“雙增二百”科技行動,實現6000萬畝的玉米畝增産200斤、節本增效200元的目標。

  一項技術掀起節水革命

  本報記者 朱 磊

  一個大棚能省水80%

  走進寧夏銀川市賀蘭縣習崗鎮新平設施農業園區,標準的設施大棚一眼看不到邊,外面寒氣逼人,可溫棚裏的“綠色”卻生機盎然。

  “看看我的瓜苗,長得壯吧?”52歲的葉春勝指著自己的乳瓜苗子,笑得合不攏嘴,去年的4個溫棚讓他掙了6萬多,今年的收成和市場,讓他更有信心。

  “收入高,還不累。”老葉透露訣竅,讓記者湊近看,只見覆膜地裏一根一根細細的黑管子。“滴灌技術節水、省肥還省事。”老葉詳解流程,將有機水溶肥放進門口的大罐子中,通過泵迴圈抽水攪拌形成水肥,再用滴灌泵打進管道,每根黑管子就如同大地的血管,將養分和水分帶到地裏。

  種了一輩子地,老葉現在才真正嘗到了當農民的甜頭。葉春勝是陜北榆林山裏人,過去種了9畝水澆地,全是看天吃飯,“一年也就攢下個口糧。”2008年,老葉來到賀蘭學種大棚,剛開始採用的也不是節水滴灌技術,提溜根管子往地裏澆水,一個棚一次得澆近30立方米水,如今用滴灌技術,只需要近5立方米水。

  節本增産又增效

  “賀蘭縣是傳統農業大縣,雖然是引黃灌區,但年降水量只有200毫米,實施節水農業很有必要。”賀蘭縣水務局副局長聞國燾説。

  2011年,賀蘭縣在蘭光村3000余畝土地試點農田高效節水。“效果特別好,實行高效節水的田地跟仍在運用大水漫灌的田地對比明顯,長成的莊稼個兒沒法比,一個得蹲著量,一個得站著量。”聞國燾笑著比劃。

  高效節水技術推廣應用,在蘭光村取得了“三節約、兩提高、一提前”的效果:一是節水,與傳統灌溉方式相比,實施膜下滴灌後在作物生長期內,畝均用水為30立方米,節水245立方米;二是省工,種植工序由之前的6道工序變為現在的3道,作物除草、田間管理等方面的用工都有大幅減少,畝均節約用工資金390元;三是節藥節肥,膜下滴灌實現了水肥一體化,畝均節省化肥農藥費用65元。項目區灌溉水利用系數由原來的0.42提高到0.9以上,種植西瓜和番茄畝均增産1500斤和2000斤。

  “水資源短缺是制約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農業用水佔總用水量的92%,通過實施高效節水灌溉,促進了土地集約化經營和農業産業結構調整,推動了現代農業的發展。”寧夏水利廳廳長吳洪相説,目前全區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24萬畝,佔全區總灌溉面積的14%。

  數字點擊 0.51

  目前我國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51,節水潛力很大。到2020年,新增節水灌溉工程面積3億畝,其中新增高效節水灌溉工程面積1.5億畝以上;全國農業用水量基本穩定,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5以上;全國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面積達到5億畝以上,高效用水技術覆蓋率達到50%以上。

  一套“鐵牛”蓄足農業動力

  本報記者 李增輝

  一個合作社種地3400畝

  在河北省邯鄲縣的麥田裏,苗莊村民苗增海站在田埂上,喜滋滋地看著綠油油的麥苗,眼前依稀浮現出兩個月前的情形:在這裡,一台臺深松機、播種機突突突叫著,如魚兒般穿梭。

  剛澆完第二遍凍水的老苗一邊忙著查看苗情,一邊給記者介紹:“我這400畝小麥畝産都在1200斤以上,列入邯鄲縣高産示範區。”言語裏頗為自豪。

  前幾年農忙時,苗增海全家七八口人下地勞作都不夠,現在用上了先進的小麥聯合收割機,麥子直接入倉,倉滿後自動倒進袋子裏,再裝進三馬車拉到曬場。他説:“機械化作業省時省力,讓我這心裏有了底兒!”

  從種到收一條龍機械化作業,讓許多像苗增海一樣的農民騰出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也讓他們對種糧有了更多的“想法”。他們或成立農機專業合作社,或乾脆自己流轉土地進行經營。

  苗增海除了這400畝地,還在外縣租種了3000畝地,先後購買了系列大型機械設備,成立了億博小麥專業合作社,對機械使用進行科學調配。每到農忙時,他只需打電話遙控指揮,村裏的、外縣的自家農田裏大型拖拉機、旋耕機等就忙活起來,兩邊都不耽誤。一年下來,刨去人工費、機械維修費等,苗增海可以掙到30多萬元。

  小麥機收基本全覆蓋

  對河北來説,地少水缺一直是制約農業發展的瓶頸。邯鄲縣近年來通過爭取購機補貼、推廣新型農機、建立機械化作業示範地、培訓農機手、鼓勵發展農機合作社等途徑,加快新型農業機械的推廣和使用,為現代農業發展蓄足了“原動力”。

  今年以來,邯鄲縣爭取到國家農機補貼資金830萬元,累計補貼農機具580余臺,受益農戶310余戶,建起農機化作業示範地3個。玉米精量穴播機、中耕追肥機、深松機等新裝備讓村民大開眼界。

  如今,邯鄲縣小麥機收率達到99%、玉米機收率達到70%。

  先進農業機械的“粉墨登場”,改變了傳統農業生産方式,農民逐步擺脫了土地零散經營的羈絆,通過土地代管合作、土地承租、農機入社、機手入社等方式,開始在土地裏“刨金”。

  邯鄲縣縣委書記何志剛説:“讓傳統農具‘歇犁’,讓新型農機油門加大,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基礎。”現在全縣加快農機更新換代,將農民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向機械要效益,向科技要效益。

  數字點擊 59%

  2013年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預計超過59%,重點作物和關鍵環節農機具增長較快。全年大中型拖拉機保有量達531萬台,同比增長9.5%。今年全國水稻機種、機收水準預計分別達35%、75%,同比提高4個百分點和2個百分點;玉米機收水準預計達49%,同比提高7個百分點。今年正式啟動秋季農機深松整地作業補助試點,預計完成農機深松整地1.6億畝。

[責任編輯: 王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