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中歐投資協定談判開啟 中企赴歐投資有望提速

2013-12-11 14:11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在歐洲經濟復蘇的大背景下,隨著中歐投資協定談判開啟,中國企業走進歐洲的步伐可能繼續加快。日前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數家歐洲外資服務機構、在歐中國企業和相關專家均表示,中國企業越來越會利用當地機構的專業輔助,保證歐洲業務進展順利,但同時,還應對投資目標國有更充分的了解,獲取最大化的政策紅利,避免因文化差異和對商業規則的生疏而遭遇商業壁壘。

  歐盟統計局11月底公佈的2009年至2012年中歐雙邊投資(FD I)數據顯示,中國對歐盟投資從2009年的4900萬歐元激增至2012年的88.93億歐元,期間,2010年為3 .84億歐元,2011年為43.42億歐元。

  隨著歐洲經濟從今年第二季度起轉為正增長,帶動地區商業信心、投資前景改善,加之對中歐投資協定的樂觀預期,今年中國企業對歐洲投資預計仍將保持增長態勢。以商業環境和對外商態度較為開放的荷蘭為例,多年來,中國企業在該國的投資項目保持擴張勢頭。荷蘭外商投資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中國在當地已有超過30起新的外商投資項目,略高於去年,僅次於美國。

  處理歐洲地區並購業務的昊博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魏思律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收購和並購逐漸成為中國企業對歐投資活動的主角“在歐洲經濟尚未完全恢復,信貸難以進入技術型小微企業之際,大量公司渴求與海外資本合作,以解決生存危機,拓寬發展前景。”他説,“縱觀中國企業對歐投資趨勢,收購和並購行為增加,收購目標多集中在高技術、有銷售渠道或獨創專利的技術公司。”

  相關專家預計,對中國投資者而言,下一輪對歐洲投資增加的動力來自中歐投資協定和歐盟單一數字市場戰略。

  荷蘭外商投資局總裁巴斯·普勒斯對記者説,隨著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的開啟,相信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將投資荷蘭和商業環境開放的歐盟成員國,尤其在科技創新領域有很大增長潛力。據他透露,他經常參加中國企業的活動,欣喜地看到這些企業的業務拓展和投資增加帶動了越來越多的當地就業。

  科技創新領域最大的商業“蛋糕”來自歐盟的單一數字市場戰略。數字經濟正成為歐洲經濟徹底擺脫衰退、促進未來十年增長的著力點,不論是政治家還是商業企業都意識到了這一點。如何儘快掌握前沿技術,培育潛在市場成為關注焦點。據歐洲政策研究中心估計,歐盟範圍內若能實現統一數字市場,將在10年內帶動5000億歐元的經濟增長。電信基礎設備建設、網路消費、電子商務等領域都會受益於該市場的建立。

  記者了解到,儘管赴歐企業源源不斷,但落地歐洲過程有待進一步順暢。其中,利用好當地政府服務機構、專業的法務機構諮詢至關重要,通過他們可以最大程度地挖掘投資目標國的政策紅利。

  首先,債務危機以來,歐洲國家招商引資工作更為積極,以期利用海外資本加速復蘇進程,儘快擺脫危機。為此,很多成員國設立投資局提供更多服務,包括為落地企業辦理稅務、員工福利,提供當地情況介紹,推出精簡手續、一站式服務等。

  荷蘭鹿特丹投資局業務經理姚沁説,通過這些政府下屬機構,中國企業能夠得到越來越多的輔助,比如在歐洲最大的港口城市鹿特丹,新入外資企業享受到24小時以內的辦理各項落地手續的便捷服務。此外,在享受成員國稅收優惠政策方面,可依仗當地專業機構,制定一套稅務成本最低的方案。如在荷蘭,有外資公司稅收談判政策,企業可直接跟政府溝通,把幾年內的運營風險和困難予以説明,協商出一個有“折扣”的稅率。歐盟有很多國家對外資企業有不同程度的稅收優惠條款,新入企業應通過當地稅法諮詢機構加以了解和利用。

  另有業內專家稱,歐盟成員國很多政策中國企業還未運用。如歐盟內有些國家與非洲國家簽署了投資保護雙邊協議,中國企業可以利用這個規則,保護其在非洲業務的安全。如果非洲當地出現政局動蕩導致企業財産損失,通過歐洲國家的投資保護協議能夠將財産糾紛付諸國際法庭解決,而不是非洲當地國家的法律機構,公平性和財産安全性能得到更好的保障。魏思律也對記者説,這是歐洲成員國的一項“國家級”福利,企業只需向成員國政府提出申請。

[責任編輯: 楊麗]

相關閱讀: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