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歐盟“雙反”大刀揮向中國光伏企業引抗議

2013-05-24 13:18 來源:中國廣播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從能源到電信再到光伏,歐盟、美國似乎就是不肯放過中國。這兩天,歐盟“雙反”大刀再度指向了中國光伏企業。中國機電産品進出口商會發表聲明稱,近期中國與歐盟就光伏産品雙反案進行的首輪價格承諾談判宣告破裂。中方企業表示,希望歐委會不要再一意孤行,並呼籲歐盟成員國反對貿易保護,支援自由貿易。

  對中國機電産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王貴清來説,最近一段時間,日子就像過山車,在光伏産業受到歐盟排擠的情況下,經中國政府與歐盟委員會多次溝通磋商,雙方總算同意由機電商會代表中國光伏産業就價格承諾問題與歐盟委員會進行談判。

  面對歐方的邀請,王貴清以為終於見到了一線希望,提出了務實可行的價格承諾方案,但歐方卻直接回絕了上述方案,也不回應談判工作組提出的問題,換句話説,中國與歐盟就光伏産品雙反案進行的首輪價格承諾談判宣告破裂。這使得王貴清的情緒再度跌回谷底。而在機電商會背後,是中國眾多的光伏企業,阿特斯陽光電力副總裁張謙:“中方從政府層面,包括從商會到行業這個方面,都盡了非常大的努力,提出了非常富有誠意的方案,我們很遺憾的看到,歐盟方面對此沒有任何有建設性的回應,我們也很遺憾看到談判破裂這樣的現狀,我們也呼籲歐盟委員會拿出談判誠意來,在有限的時間內儘快促成雙方找到合作共贏的解決方案。”

  長期嚴重的産能過剩問題已經壓得中國光伏企業直不起腰、喘不過氣,我國光伏産能佔全球總産能的六成左右。如今又不得不面對美歐接二連三的雙反調查,去年10月,美國商務部對我國光伏“雙反”案作出終裁,認定我國向美國出口的光伏電池及組件存在傾銷和補貼行為,對從我國進口太陽能板與太陽能電池産品徵收34%—47%的關稅。

  現在,又輪到歐盟步步緊逼,百般無奈之下,中國企業唯有再奮起一搏。昨天,英利、天合、阿特斯三家中國光伏企業聯合其他光伏企業,在北京舉行反對歐盟太陽能産品“雙反”調查新聞發佈會:“今天,由英利、天合、阿特斯聯合業界的40家企業召開這次發佈會,我們就是要堅決支援昨天下午商務部的公開聲明,就是要趕在5月24日歐盟成員國投票前夕,表達出我們中國光伏企業堅決反對歐盟對華光伏産品“雙反”徵稅的態度和決心……”

  按照預期,5月24日,歐盟成員國將就對華光伏徵稅建議案投票,6月6日,初裁結果將出臺。在昨天的發佈會上,英利綠色能源、天合光能、阿特斯陽光電力的負責人,表示堅決反對歐盟對華光伏産品“雙反”徵收懲罰性關稅。英利綠色能源首席戰略官王亦逾:“我們主要也是希望通過這麼一次活動能夠再次向媒體,而且也是向相關的歐盟政府,向整個行業內吧,各個地方,團結我們周圍中國光伏主流製造商一個明確的態度。肯定是雙反是不對的。”

  中國光伏企業發表聯合聲明指出,希望歐委會不要再一意孤行,並呼籲歐盟成員國反對貿易保護,支援自由貿易。張謙:“作為中國企業,我們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得光伏産品價格不斷下降,也促進了歐洲光伏市場的發展,我們也希望歐盟方面拋棄貿易保護主義,提倡自由貿易的精神,使得中國好的産品能夠為歐洲市場、為歐洲的光伏發展、為全人類起到作用。”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此前表示,光伏案件涉及案值超過200億美元,數十萬人口就業,歐盟的做法不僅傷害了中方利益,也損害了歐洲企業的利益。姚堅:“比如説:光伏太陽能板的生産設備大部分進口自歐洲,同時下一步中國將加快太陽能發電等新興能源産業,也會更多的進口歐洲的與太陽能光伏産品的生産和新能源發電有關的設備進口。”

  的確,歐盟的雙反大刀看起來是揮向了中國光伏企業,事實上,這卻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中方不幸倒下,歐洲企業也未必會倖免,歐洲平價太陽能聯盟曾聲明稱,對中國光伏産品徵收懲罰性關稅,將給整個歐洲光伏産業價值鏈帶來不可逆轉的破壞,15%的反傾銷稅,就足以摧毀歐盟85%的光伏需求市場。姚堅堅持,歐盟作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地,對話磋商是解決光伏貿易爭端的正確選擇。

  姚堅:“我們是堅決反對設限,也將維護中方企業的利益,希望歐方慎重裁決。我們雙方也要本著磋商,包括提升磋商的級別,進一步化解雙方在這件事情上的爭端和矛盾,促進我們雙方的共同發展。”(記者陳亮 張棉棉 保定臺記者張志武 實習記者張立芳)

  標簽:光伏中國歐洲阿特斯姚堅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