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統計數據  > 正文

專家:我國大多數人收入被平均 房價與價值嚴重背離

2014-05-04 09:59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從數據和國際標準來看,我國每人平均GDP已邁入“中等偏上”國家的行列,但每人平均GDP不僅要看總量,更要看品質

  大多數人的收入被少數人平均了,如果再考慮與價值嚴重背離的房價,絕大多數人的收入水準就更遠離“中高”應有的含義

  一定時間內新增加的價值要在政府、企業和居民個人之間進行分配,如果政府財政稅收或企業收入的實際增速快於GDP增速,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就可能下降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日前表示,“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已全面啟動。“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後一個5年,及早動手編制好規劃,意義重大而深遠。

  不過,輿論似乎更關注有關部門官員的一句話,“目前我國每人平均GDP已達到6700多美元,屬於中高收入國家的行列,目標是希望通過‘十三五’的努力,用世界銀行的標準接近高收入國家的行列,如果做得更好一點,可能就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不少人對我國“屬於中高收入國家”的提法表達質疑。其實,這樣的情況不止一次地出現過。每當有政府部門或研究機構提出全國或某個地區達到世界中高或高收入水準時,質疑與不滿之聲便很強烈。

  事實上,若從數字數據和國際標準來看,我國每人平均GDP已邁入“中等偏上”國家的行列。

  有關資料顯示,世界銀行是按照每人平均國民總收入作為劃分標準的。GDP加上來自國外的要素收入再減去對國外的要素支出,就構成了國民總收入。由於國外要素的收支規模有限,所以每人平均國民總收入與每人平均GDP往往相差無幾。按照世界銀行目前的標準,中國確在“中等偏上”之列。由此看來,這位官員的觀點有一定道理。

  不過,這也並不是説網路上的質疑之聲是無理取鬧。因為,2012年,在參與排序的214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的每人平均國民總收入位居第112位。這也是現實。可見,每人平均GDP不僅要看總量,更要看品質。如此,才是更加全面、科學的態度。

  國民總收入是在GDP的基礎上調整得出的。因此,國民總收入不是居民個人實際得到的收入,其中只有一部分會轉化成居民的實際收入。GDP或國民總收入作為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間內新創造的價值,可以從生産、分配和使用3個維度進行分析。在這3個維度中,民眾感覺最為直接的當然是分配。新增加的價值要在政府、企業和居民個人之間進行分配,三者間的關係此長而彼消。如果政府財政稅收或企業收入的實際增速快於GDP增速,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就可能下降。這種情況曾經持續過很長時間,反映出絕大多數人的收入水準依然很有限。2013年,中國基尼系數為0.473,依然遠遠高於0.4的公認警戒線,也反映出居民收入水準呈現很強的偏態分佈,大多數人的收入被少數人平均了。如果要再考慮與價值嚴重背離的房價,絕大多數人的收入水準就更遠離“中高”應有的含義。

  如果從生産的維度考察,GDP、國民總收入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居民收入都是增量,但增量産生的過程中消耗多少存量和消耗的方式確有不同。比如建一座新樓,與推倒一座舊樓後再建一座新樓,增量都是一座新樓,存量卻是兩座和一座的差別。如果從使用的維度考察,同樣數量的新增價值,由於使用的方向不同,其效果也會不同:或是有部分拿去搞重復建設、形成産能過剩,或是有部分不得不用於治理對資源環境造成的破壞,或全部可以用於創造新的生活;或是打造豪華,錦上添花,或是改造普通,雪中送炭,等等。

  面向“十三五”,且行且努力。如果僅以“爭取跨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為目標,只要繼續把總量做大就行了。但要使更多的人享受高品質的生活,就需要調整結構、提高效益、轉型升級、多點支撐;就需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轉變發展方式;就需要完善收入分配調節機制,縮小收入差距,讓更多的人分享改革與發展的成果;就需要把價格水準控制在合理區間,且促使房價向著與價值相符的方向回歸,使廣大民眾在扣除消費價格和房價因素之後,在“十三五”末期真正實現“兩個翻一番”的小康目標。而這些,遠比做大總量更有實際意義。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