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商業  > 正文

以人才紅利重塑經濟增長內驅力

2014-12-16 11:16 來源:深圳特區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人才紅利的開發與挖掘,可以實現經濟生産與社會福利的有機統一

  ■ 深圳特區報評論員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隨著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我國勞動力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品質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在過去的30多年裏,我國之所以能夠創造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奇跡,享有“世界工廠”的盛名,充裕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所帶來的巨大“人口紅利”功不可沒。然而,在新形勢下,我國勞動力人口數量開始下降,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低端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趨於下降,依賴勞動密集型産業驅動經濟增長的歷史發展模式難以維繫。

  只有因勢而變,才能“化險為夷”。人力資本與科技創新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發動機”。我們只有避免因循守舊、畫地為牢,從勞動密集型的低端製造業轉向高新技術導向的高端製造業,從以生産為主的傳統經濟轉向生産與服務並重的現代經濟,使得經濟增長從依賴勞動力驅動轉變為依託人力資本驅動,從“人口紅利”轉向“人才紅利”,才能重塑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實現中國經濟的再次騰飛。

  人力資本品質的提高,有賴於教育理念的轉變。創業教育與職業教育是提高勞動力的適應能力最重要的途徑,是積累人力資本的重要方式。過去,我國對創業教育與職業教育缺乏足夠的重視,導致很多適齡就業人口缺少相應的職業技能與創業意識,無法滿足社會的人才需求,造成人力資源的結構性短缺。深圳是全國農民工最多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最早感受到勞務工素質問題的困擾。早在2008年,以幫扶農民工為目標的“圓夢計劃”便首先在深圳市總工會萌發,專業技能培訓、心理健康培訓、專本科學歷教育等一應俱全。“圓夢計劃”讓他們更好地適應新技術的迅猛發展、知識的加速更新與産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的轉換,需要以人才的自由流動為前提。只有建立完善人才流動的競爭機制、激勵機制、柔性流動機制,按市場經濟資源配置效益理論來引導人才資源的合理流動,才能避免出現“腦體收入倒挂”與“人才外流”的現象,逐步解決人才供需矛盾,不斷釋放人才活力。目前,深圳以“三化一平臺”為核心建立起一個有利於公平競爭的就業環境,利用發達的高新技術産業為創新創業型人才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使經濟轉型升級與人才發展達到良性互動,人才紅利得以不斷激發。

  人才紅利的開發與挖掘,可以實現經濟生産與社會福利的有機統一。傳統的人口紅利創造出了巨大的社會財富,卻與分配過程相分離。大量流動人口推動了城市化與城市經濟的迅速成長,卻沒有得到必要的基本公共服務與社會保障。深圳著力推進“新工人、新市民,大培訓、大提升”職工素質提升工程,是從根本上維護廣大勞動者的生存權、發展權,幫助他們提高適應産業轉型升級與融入城市生活的能力,實現體面勞動,從而在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之間形成了統一與平衡,為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