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商業  > 正文

中國大公司罹患“大企業病” 國企成虧損重災區

2014-09-19 13:07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原標題:中國大公司罹患“大企業病” 國企成虧損重災區

  近日,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在重慶發佈2014年中國企業500強榜單,企業入圍門檻首次突破200億元,總體營業收入、資産總額、利潤總額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然而,盈利能力連年下降、銀行業與實體經濟的“利潤鴻溝”不斷拉大、核心競爭優勢缺失、國有企業成虧損“重災區”,“走出去”效果不佳等問題日趨嚴重。

  “虛胖”:外表塊頭不小實則弱不禁風

  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企業500強營業收入達到56.68萬億元,同比增長13.31%,總量上只比全國G D P少2000億元;前三甲企業營業收入都超過2萬億元,另有131家企業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元;共100家中國企業進入世界500強,數量穩居世界第二。

  然而,這些企業的盈利能力卻慘不忍睹:500家企業平均收入利潤率為4.24%,資産利潤率為1.36%,均已連續三年下降;141家企業利潤出現負增長,118家企業的凈資産收益率低於同期商業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3.3%,41家企業凈資産收益率為負數;虧損超過10億元的企業有19家,比去年增加3家。

  中央企業聯合會研究部副主任繆榮表示,我國500強企業去年的利潤為2 .4萬億元,同比增長10.6%,但依然低於營業收入13.31%和資産總額16.8%的增速,“大而不強”的“虛胖”症狀愈發凸顯。

  中國企業聯合會副理事長李建明説,與美國相比,我國企業500強營收利潤率還不到美國企業500強的一半。更令人憂慮的是,近三年美國大企業盈利能力持續提升,而我國大企業的盈利能力卻連續三年下滑,差距正在進一步拉大。

  “對這一現象必須警惕,不少企業看起來塊頭不小,實則弱不禁風,一旦市場環境發生變化,盈利能力就會每況愈下。”重慶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廖成林表示,近年來我國大企業的發展多是靠資源紅利、人口紅利或政策紅利驅動,或簡單通過兼併重組、擴大産能等方式實現規模擴張,有關部門應認識到,企業要做大,更要做強做優,關鍵是要提升企業經營管理能力、資源配置能力和品牌技術創新能力。

  李建明説,我國的産業結構正處於轉型升級、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躍升的關鍵階段,要引導企業確立與經濟新常態相適應的戰略定位與運營模式,摒棄長期以來單純追求規模擴張和營收增長的“以量取勝”策略,堅持走創新發展道路,以此來降低成本、提升産品附加值、增強産品競爭力,實現“沒有水分的增長”。

  “富貴病”與“營養不良”:金融企業利潤畸高國有大企業虧損嚴重

  2014中國企業500強中有260家製造業企業,凈利潤4623億元,僅佔500強的19.3%;而500強中的17家銀行凈利潤高達1.23萬億元,佔500強的51%;260家製造企業的凈資産利潤率為8 .8%,而17家銀行的資産利潤率則高達18.6%。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説,17家銀行的凈利潤率和凈資産利潤率是260家製造企業的兩倍多,二者的“利潤鴻溝”和盈利能力差距還在逐年拉大,這是非常不正常的現象。

  記者注意到,中國企業500強中,25家金融類企業貢獻了營業收入的12 .23%、凈利潤的52.98%,而世界500強企業中55家金融企業合計也只貢獻凈利潤的20 .58%;18家入圍美國500強的金融企業則只貢獻了美國500強凈利潤的10.04%。

  趙錫軍、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同生輝等專家表示,上榜企業中的金融企業利潤畸高,且是在實體經濟整體近乎微利的情況下實現,這説明我國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利潤的侵蝕十分嚴重。有關部門宜採取措施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援,一方面,統一規範銀行涉企收費標準,取消沒有實質服務內容的收費,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另一方面,銀行為規避存貸比監管而推出的各類“金融創新”將企業融資鏈條拉長,直接帶來各種“通道”、“仲介”費用,要對銀行的“金融創新”加強監管和規範。

  與此同時,國有大企業績效惡化的趨勢日益凸顯,已成為虧損的“重災區”。2014中國企業500強榜單顯示,500強企業中共有43家虧損企業,其中42家為國有企業。300家國有企業的虧損面高達14%,42家企業合計虧損726.6億元,其中10家中央國有企業共虧損385.7億元;200家民營企業僅有1家虧損,且虧損額大幅減少,只有5000萬元。

  此外,在《財富》雜誌公佈的虧損最多的50家世界500強企業中,我國企業以16家“獨佔鰲頭”,且無一例外是國有企業,其中僅中鐵物資一家企業就虧損12.6億美元。

  “貧血”和“自閉”:缺乏核心競爭優勢“走出去”效果不佳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説,世界級跨國企業都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技術、産品、品牌和經營管理等方面。當前我國很多企業雖然規模龐大,但很少有拿得出手的“殺手锏”。

  以品牌建設為例,《福布斯》雜誌近期發佈的2013全球品牌100強和國際品牌集團發佈的《2013年度全球最有價值品牌年度報告》中都沒有中國品牌。

  從創新能力建設來看,我國大企業同樣相形見絀:2014中國企業500強平均研發強度只有1.25%,連續三年下降;研發強度超過5%的只有13家、超過10%的僅3家。在湯姆森路透評選的“全球創新企業百強”榜單上,已連續三年沒有中國企業上榜。

  李錦、繆榮等專家説,一般來説,當研發強度達到2%時企業才能勉強生存,達到5%以上的企業才具有競爭力,但入圍世界500強的92家中國內地企業平均研發強度僅為1.16%,同比明顯下降。“這説明我國大企業對創新投入的重視明顯不足,有的企業甚至將創新投入當作利潤的調節器,這種現象應引起高度重視。”

  除此之外,我國大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也亟需“提質增效”。李建明説,近年來中國大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不斷加快,跨境並購和海外資本運營已成為我國跨國公司快速成長的重要手段。2002年以來,我國企業對外投資年均增速高達42.31%,截至2013年底,海外資産超過1000億元的企業有10家,海外資産佔比超過30%的企業達到18家。

  然而,我國企業仍與世界一流跨國企業差距巨大。2014年中國100大跨國公司入圍門檻為海外資産21億元,與世界100大跨國公司的2101.25億元和發展中國家100大跨國公司的233.11億元的門檻相去甚遠;海外盈利能力方面,2011年,非金融類境外企業虧損面高達22.4%;2012年,中央企業設立的近2000家境外企業中,虧損的佔27.3%;2005-2012年,中國對外投資收益均值僅為3.3%。

  李錦、廖成林等專家表示,我國企業缺品牌、缺技術、缺管理,經營意識和理念也跟不上,“走出去”與世界級跨國公司競爭時就現了“原形”,我國企業亟需加大創新投入和品牌建設,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記者 趙宇飛 何宗渝 陶冶

  (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 王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