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商業  > 正文

中國郵政中海油接連拋售險企 長期虧損是拋售主因

2014-09-17 09:33 來源:新京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兩家合資壽險公司接連登上了産權交易所的公告板上。9月11日,中海油所屬中海石油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10億元價格出售其所持有的海康人壽50%股權,而在此之前,9月3日,另一家合資壽險公司,中法人壽也遭其中方股東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掛牌轉讓持有的25%股權。最為引人矚目的是出讓方均為國企。

  事實上,從國內首家中外合資人壽保險公司,中宏人壽保險有限公司1996年11月成立起計算,合資保險公司在中國發展已有18年曆史。但如今很多合資險企都陷入了困境。

  年報顯示,海康人壽、中法人壽去年凈虧損分別為9252.33萬元和698.44萬元。更重要的是合資保險公司虧損並不是個例。雖然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國企出售手中所持有的保險公司股權是順應國企改革回歸主業的大趨勢。但長期虧損或許才是拋售的最大原因。

  而這背後則是中外股東經營理念上的差異,外方想賣LV,中方想做家樂福。

  出售股權或並非源於“做強主業”

  9月11日,中海油所屬中海石油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在北京産權交易所掛牌轉讓其持有的海康人壽全部股權(50%),掛牌價格為10億元。同月,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以1.555億的價格出售其持有的中法人壽一半的股權(25%)。

  與中法人壽股權掛牌不同的是,海康人壽掛牌公告顯示,10月13日掛牌期滿,掛牌期滿後,如未徵集到意向受讓方則延期,直至徵集到為止。

  對於此次出售,海康人壽表示,是中海油業務調整,不會影響公司正常運作。據報道,在今年中海油的中期業績發佈會上,公司管理層曾表示正在不斷優化資産結構。公司的原則是,突出主業,發揮優勢,經營好優勢項目和優良資産。

  有業內人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認為,中海油、中國郵政兩家大型國企紛紛出售其持有的險企股權,是順應國企改革“做強主業”的思路。對此,北京工商大學保險系主任王緒瑾認為,這是一種説法,但目前還沒得到這方面佐證的資料。

  “國家的政策是一個引導,但股東出售股權,不一定就像對外宣稱的那樣,背後真實的原因是不得而知的。因為合作當中會有很多問題。有些問題彼此雙方能夠達成一致,但有些可能就是談不攏,就離場了。”一家中方股東同為大型國企的合資壽險公司人士表示。到目前為止,公司還未聽説而且應該也不會出現中方股東撤股。

  她認為,股東不直接參與經營管理,而每年董事會會向其彙報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對於中方股東來説,實際上不會耗費太多的精力去管理,主要精力還是在主業上。

  為何未實現1+1點2

  公開資料顯示,2005年底,中法人壽成立,股東為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和法國國家人壽保險公司,二者各持50%股權。而海康人壽由荷蘭全球人壽保險集團與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各出資50%組建,于2003年5月正式在中國開展業務。

  這樣背景的合資企業,卻未産生1+1點2的效應。

  “從理論上説,應該是如此。但現在的情況是,中外合資的險企很難解決經營理念上的差異。外資股東強調效益,中方股東要求規模。這就發生矛盾了。”王緒瑾表示,在中國市場,合資公司發展受限,想上規模上不去,因此,很難有效益。

  從中法人壽和海康人壽年報來看,至今仍屬於虧損狀態。投入資金後不見回報,撤資離場的結局不難理解。

  財報顯示,2013年,中法人壽凈利潤虧損698.44萬。今年1-7月,凈利潤虧損870.26萬。2013年,海康人壽凈利潤虧損為9252萬元,今年1-7月凈利潤虧損為854萬元。

  合資保險公司出現虧損已不是個例,也不是今年才發生。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統計,如中法人壽股權性質一樣的“50-50”持股比例的中外合資公司,産壽共有22家。這22家“50-50”合資的公司中,目前包括安盛天平在內也只有9家實現盈利,如果看綜合收益總額科目的話,只有6家實現正收益。

  從上述企業合資股東的構成來看,中方股東一般為非金融機構,而外資股東一般在國外有經營相應的保險業務。

  另一位合資險企內部人士表示,合資公司明顯的優勢就是從前端的産品開發、人員管理,到後端的銷售服務都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但劣勢就是合資公司適應中國市場需要漫長的過程。國外的産品、銷售模式也會出現水土不服。

  王緒瑾表示,很多中方股東對保險經營不了解,當成實體經濟投資,認為當年投資當年就有收益。但是壽險公司一般在中國是“7虧8贏”,在國外差不多第9年或第10年才盈利。股東對行業了解不夠就帶來一些問題。

  “因此,這就要看雙方股東的配合度。如果雙方股東合作非常默契,可能就會産生1+1點2的效應,因為他們會把兩家股東的管理、資源運用方面的經驗都融合在一起。”上述合資壽險公司人士表示。

  背靠大樹為何難乘涼

  據了解,合資公司在國內開展業務,外資股東難以提供渠道支援,大多依靠中方股東渠道資源。這其中尤為明顯的是銀郵係保險公司。以中法人壽為例,2013年年報顯示,中法人壽保險業務收入1056.1萬,全部來自銀保。

  但是,相對而言,如果中資股東是非金融機構的實體企業,對合資壽險的幫助或許並不會如想像的那麼明顯。

  “事實上,為什麼我們開拓業務很難,其中一個原因是中方股東旗下的很多公司和下屬機構根本不知道還有我們這家公司,因此,關聯渠道的業務都是我們自己一家家去開拓,沒有説是股東的業務就好做。”上述合資險企人士如是説道。

  此外,另一位合資險企內部人士表示,中資股東是實體企業的話,對於壽險公司來説也難以靠大樹“乘涼”,因為不像財險公司,可以為中資股東的設備、工廠等提供保障。中方股東對這些合資險企支援主要體現在團險業務上。

  海康人壽年報顯示,2013年,保險業務收入為14.49億,其中,團險業務收入為1.46億,只佔10%左右。而且團險業務收入也未顯示均來自中海油。

  從中法人壽的例子來看,背靠大樹雖然好乘涼,但是,單純依靠股東渠道資源,而不開拓新資源的保險公司,一旦股東減少了支援,就難獲長足發展。

  王緒瑾表示,中法人壽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中國郵政還有一個壽險公司——中郵人壽,怎麼平衡也是一個問題。

  官網顯示,中郵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中國郵政集團公司與各省(區、市)郵政公司共同出資設立的國有全資壽險公司,2009年9月9日正式掛牌開業。其中中國郵政集團持有20%的股權,為中郵人壽的第一大股東。

  從2009年中郵人壽成立起,中法人壽保費收入就開始出現下滑。2010年,中法人壽保費收入由2.70億下降至2.22億,而當年中郵人壽的保費收入卻達20.30億;2011年,中法人壽保費收入出現大幅度下滑,僅有6500萬,不足2009年高峰時的1/4。2013年,中法人壽的保費收入僅1056.10萬,而此時中郵人壽已經達到了230億。

  新京報記者 梁薇薇

  在合資險企中外股東理念不合的案例中,北大方正人壽前身海爾紐約人壽成為一個典範。據了解,海爾紐約人壽成立於2002年,屬於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合資壽險公司,由海爾投資和美國紐約人壽共同出資設立,經歷了“七年之癢”經營仍不見好轉,因此戰略之爭、理念之爭開始顯現,最後於2011年紐約人壽率先離場,公司變名為海爾人壽,但沒有保險經驗的海爾投資最終不得已將大部分股權轉讓給北大方正集團和日本明治安田生命保險,並最終更名為北大方正人壽。

  工銀安盛人壽前身金盛人壽十多年沒有盈利,五礦集團不得不全身而退,外資股東法國安盛甘願縮小自己的話語權,引入絕大控股股東工行,以期分享工行豐富的資源和渠道。但在合作中,也出現了工銀安盛大股東吵架,原CEO怒斥工行不懂保險的局面。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