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商業  > 正文

中信集團價值幾何:2013年底凈資産2250億

2014-05-23 09: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信集團價值幾何:2013年底凈資産2250億

  中信集團董事長常振明

  中新網5月23日電 中信集團借殼旗下中信泰富整體上市無疑給資本市場拋下了一枚炸彈,隨之而來的是沸沸颺颺的關於中信集團究竟價值幾何的討論:截至2013年底,中信集團凈資産為2250億元人民幣(1元人民幣約合0.16美元),作價2269億元人民幣,相當於對應2013年底市賬率為1.008倍,這樣的估值究竟是保守的還是激進的呢?答案唯有在發現中信的核心競爭力方能得到。

  中信集團的歷史可以説是眾人皆知:這家經鄧小平親自倡導和批准、由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于1979年10月4日創辦的對外窗口公司,在國家只注入啟動資金2.6億元人民幣的情況下,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業務涵蓋了金融、基建、資源、房地産、高端製造等超大型控股集團,投資遍及全球,總資産超過3.5萬億(截至2012年底),在2013年更是位列美國《財富》雜誌“世界500強”企業第172位。

  在財務數據上可以更直觀地分析中信。這家行事神秘而低調的公司,在過去三十多年中的一系列財務數據卻非常高調:截至2012年的32年中,中信集團總資産增長1.6萬倍,複合增長率35.3%;凈資産增長2,700倍,複合增長率28%;營業收入增長近3.3萬倍,複合增長率38.4%;凈利潤增長1.2萬倍,複合增長率達34.2%。即使在國際環境低迷的近5年,中信集團的總資産、凈資産、營業收入、凈利潤年均增長也維持了18.1%、31.1%、12%、18.2%的高水準,遠超同期中國經濟發展水準。

  歷史的輝煌毋庸置疑,但是資本的估值是看重企業未來的成長性,只有高成長的公司才能獲得估值上的溢價,但已經成為大象的中信集團今後還能保持曾經的速度嗎?這一點,實際上也是市場對中信集團估值産生分歧的核心原因。樂觀的市場人士認為,中信能否繼續“特殊”,國企下一步的深度市場化進程將決定它是否能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

  利用政策更要懂市場

  對於中信集團這樣一個商業帝國,要全面看清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通過觀察其旗下控股的幾家公司,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中信可謂是國企中“自力更生”的典型,在國家注入啟動資金2.6億元後,再沒有從政府拿過一分錢,也沒有獲得在壟斷領域競爭的特權,但它可以憑藉政府早期給予的政策與後期的不斷市場化嘗試,從而完成了目前的資本積累。中信信託、中信證券以及中信建設就是三個在競爭性領域獲得成功的典型案例。

  中信集團起源於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而信託業可以説是中國金融領域最命運多舛的領域,前後經歷過六次較大規模的行業整頓,絕大多數同時代的競爭對手已經被關閉,中信信託不僅依靠自身的經營能力頑強地生存下來,而且在信託領域日益市場化的競爭中,成為當仁不讓的行業龍頭。數據顯示,中信信託2013年底受託管理資産規模超過7,000億元人民幣,2012年底受託資産規模約6,000億元人民幣。而2012年受託管理資産規模排名第二的建信信託僅有3,500億元人民幣。從盈利能力上看,中信信託2013年實現凈利潤31億元,凈資産收益率為27%,超過行業平均水準。即使不考慮行業龍頭的估值溢價,甚至是折價計算,中信信託的價值依然驚人:按照目前中國信託業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25倍左右的三分之二計算,中信信託單獨上市的估值也將達到500億元以上,遠超其賬面價值。

  長期市場化打拼的中信集團,其市場開拓和風險控制能力也體現在中信證券上。證券領域是中國金融行業另一個完全市場化競爭的領域,大大小小券商累計有114家。在世紀之初,中信證券並不顯山露水,但在經歷行業混亂的整頓期後,南方證券、華夏證券等曾經的“大佬”破産整頓,銀河證券、國泰君安等即使接受了匯金公司的注資也元氣大傷,中信證券依靠內部管理和風險控制體系,悄然蛻變為中國最大的證券公司,2013年總資産達2,714億元,凈利潤52.4億元。在刨除貨幣基金等固定收益類産品後,其控股的華夏基金更是中國最大的基金公司,管理資金規模近2,500億元。而且在以79億元收購了里昂證券後,中信證券海外業務拓展也在高速推進,成為中國衝擊國際級投資銀行的“種子選手”。目前,中信股份持有中信證券的股權市值超過250億元。

  而在本次打包的資産中,中信建設這家工程承包公司所在的領域最不易引起注意,也鮮有正面的評價。目前的資本市場的同類公司的表現也確實難盡人意:三家規模更大的同類上市國企中,中國鐵建2013年的凈利潤率只有1.78%,中國交建3.57%,中國中鐵1.18%。但中信建設這家成立12年、員工僅700人的公司,業務涵蓋非洲、南美、歐洲等14個國家,2013年底在施合同金額高達222.29億美元,位列2013年度“全球最大250家國際承包商”排名第43位,在中國國際承包商中排名第6位,其盈利能力更是讓中鐵等同領域的巨無霸型央企自愧不如:2013年凈利潤將近16億元,凈利潤率達到9.63%。中信建投的商業成效定然有它的秘訣,市場化操作、國際視野是其脫穎而出的法寶。

  通過這三個案例可以看到,中信集團其競爭力並非來自於壟斷行政資源,而是更多依賴市場化運作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這個競爭力恰恰是目前中國大多數國企所欠缺的,也是中國國企改革的大勢所趨,多年打拼積累的經驗讓中信成功卡位——有能力在下一輪深化改革中分享更多改革紅利。

  中信的改革優勢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市場要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因而市場化經營也成了國企改革的核心目標,當其他國企處在迷茫適應期的時候,中信集團依靠歷史經營積累的市場化運作經驗,最起碼不會抵觸這一輪的國企改革,畢竟它的自身競爭優勢與深化改革方向相契合,讓中信在新一輪國企改革中獲取了超然的先發地位,而這帶來的利益將比中信在第一輪改革開放中的獲益更大。

  負責批准這次中信集團遷冊香港的內部人士曾披露,中央通過此次大力支援中信集團作為國企的深化改革試點,希望能在短期內起到事半功倍的示範效應,為國企改革提速提供指引。國家宏觀層面可以通過示範效應,推進更多國企致力現代化改革。這進一步説明中信樂見此次大改革,並願意成為“小白鼠”,它的管理層也應該願意面對改革可能帶來的風險,甚至希望借政策東風二次起航,更為積極的參與到國際市場競爭中。

  此前也有國務院負責協調這次改革的官員表示,中信遷冊香港的核心目標顯然是著眼于完成內地資源與香港資源的深度對接。一方面,擺脫內地人力資源、公司治理、市場監管等方面對公司的束縛;另一方面,借助香港在公司治理、市場監管、國際化人才的儲備等優勢,以此為基準改造和升級整個團隊素質和公司治理水準,將自己打造成一個真正的國際化控股企業,再次成為中國國企走出去的“樣板工程”是存在很大機會的。

  “通過遷冊並整體上市,新中信既成為了外資集團,卻仍在內地獨享全面內資待遇,這是本次交易最大的創新,也為大家提供了投資溢價(premium)。”中信集團兼中信泰富主席常振明在香港面對中外投資者時,一語道出玄機。顯而易見,中信集團整體上市並完成遷冊香港後相當於獲得了雙重優勢:外資身份、內資待遇。遷冊事宜一旦完成,中信將在跨境資金調度、行業準入、人才引進等多方面具有普通內資企業或外資企業所不具備的便利性。其旗下的中信信託、中信銀行、中信證券、信誠保險等金融馬車更將因此而受惠。利用這種獨特的優勢,中信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資源支撐下,自身的競爭力水漲船高的幾率更高。經過此輪改革後,中信也很有可能成為如淡馬錫、伯克希爾·哈撒韋、和記黃埔各種優勢于一身的特殊混合型企業。

  很顯然,中信集團作為深化國企改革的標桿,中國政府會在金融資源、外交資源等方面對中信集團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中予以傾斜,中信將在中國高端裝備製造業,如高鐵、核電等,的輸出過程中,從製造、外包、金融服務等方面全方位獲益,結合其自身的市場化、國際化優勢,保持增速並不是難事。高增長的公司僅用1.008的市賬率和6.57的市盈率增發顯然是保守的,香港市場的同類公司中,和記黃埔的市盈率為14倍,這也在另一方面體現了其整體上市並不是追求融資,而是著眼全面推進公司治理體系和管理水準的提升,並回報市場投資者的信任。

  賬面值也可以“撒謊”

  談及中信集團的估值,除了其領先的市場化經營水準和與中國深化改革目標高度契合帶來的高增長潛力外,在中國高速增長的情況下,像中信這樣的國企資産賬面值往往不會反映公司資産的真實價值,如果以市場化的公允價值重置,中信集團的資産價值當遠超目前賬面所反映出來的成本價值。

  對於一個有著三十多年經營歷史的大國企,在地價、房價高速上漲的中國,僅房價和土地價值的重估帶來的資産價值上升都可能是一個天文數字,中信的總部京城大廈在賬面上就只是十多億元人民幣,但以最保守的估值,其市值也在40億元人民幣以上,近期李澤楷出售位置與京城大廈相倣、建於1998年的盈科中心,其單價也已經超過每平方米4.2萬元。而且因為與各級政府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作為本次整體上市資産包之一的中信地産,往往能夠以較低的成本獲取土地,以1.8萬元的樓面價在北京CBD區域獲取用以建設“中國尊”的地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隨著中央層面推進京津冀一體化步伐的加快,中信地産在環渤海地區持有的大量土地儲備,隨著這部分資産價值的逐步發掘,公司也將展開價值回歸的過程。

  更重要的是,賬面值也無法反映出公司控制權蘊含的巨大商業價值,作為中國最大的金融控股平臺,中信集團控制的全國性信託、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公司的股權,其本身就蘊含著巨大的商業價值,控股權的價值大於普通股權的價值是一個基本的常識,否則阿里巴巴的馬雲也不會為了公司的控制權而放棄在香港上市。在金融管制的中國,騰訊、阿里巴巴等一照難求更是凸顯了這些控股權所蘊含的巨大價值。

  因此,無論從內部經營和中國深化改革奠定的成長性基礎,還是資産的內在價值看,抑或是橫向估值比較,中信集團此輪整體上市的估值水準還是體現了相當的誠意,市場稱之為“送大禮”,皆因看到了中信賬面以外的巨大價值空間。“新中信”成為國際投資者投資中國的代表性投資標的並不出人意外。若央企持續“出海”,香港事實上將擔負起內地股市“國際板”功能,中信泰富早已代表中信集團在港紮根。

  但中信集團固然現成的優勢明顯,但畢竟將很快全面體驗到香港市場的殘酷、國際市場的狡詐。以往的市場化經驗也急需歸結,如中信只滿足於目前的市場化水準,一切的“虛情假意”將無所遁形。如中信闖過此輪改革一系列的關口,市場享受到新一輪中國國企改革紅利外溢的盛宴是十分可期的,香港市場將是最大的受益者。(中新網財經頻道)

[責任編輯: 王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