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商業  > 正文

打車軟體搶市 官方電召平臺“歇了”

2014-02-21 09:25 來源:法制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上午,紫竹橋附近一名乘客打車。計程車背後醒目的96106其實沒有人撥打 攝/法制晚報記者 劉暢

  法制晚報訊(記者 謝璐 張潔清) 嘀嘀、快的兩家打車軟體的“燒錢”競賽給北京計程車行業帶來劇烈衝擊,打車3公里只需支付1元燃油費的誘惑讓年輕打車族們趨之若鶩,訂單爆棚也讓嘀嘀打車在前天上午近乎“癱瘓”。

  與之相反,官方的電召平臺正經歷著自誕生以來最嚴酷的“寒冬”。有計程車司機告訴《法制晚報》記者,如今車內的96106電召臺“一天也響不了幾次”。計程車調度中心稱,由於訂單量驟減,“現在就是生扛。”

  的哥説 “電召臺一天響不了幾次”

  兩家打車軟體的“燒錢”行為嚴重擠壓著官方電召臺的業務量。昨天下午,記者隨機採訪7名計程車司機,使用手機打車軟體的有4位,但不管有沒有用打車軟體,大家都表示96106電召臺已經明顯受到打車軟體的擠壓,訂單大幅減少。

  “現在都用打車軟體了,電召臺明顯不行了,以前時不時就響,現在一天也不見有個動靜。”銀建公司的的哥黃師傅説,以前金建、銀建的電召訂單都很多,司機們也願意拉。但從今年1月起,“電召臺就明顯不行了,尤其是嘀嘀和快的實行補貼後,一天也響不了幾次。”

  調度説 “我們現在就是生扛著”

  去年初,“大力推廣出租汽車電話叫車服務模式”確定為本市2013年排堵保暢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去年6月1日起,96106統一齣租召車平臺正式上線,它整合了5家出租調度中心,基本覆蓋全市所有計程車,打破了以往調度中心“各自為營”的模式,訂單實現自動流轉,提高約車成功率。

  去年8月,交通部門將此前各家調度中心的約車電話96106、96103、96101、96109、96033進行整合,制發了統一的“電召96106 投訴96123”運營專用標誌,改變了車身標示的約車電話五花八門的現象,方便市民辨識。

  此後效果初顯,根據去年7月至9月計程車監測數據顯示,電召業務量大幅提升,日均業務量超3萬單,成功率也從此前的四成提高到了七成。

  如今,用金銀建出租調度中心相關負責人的話説:“我們現在就是生扛著呢。”該調度中心訂單量約佔全市近半,去年6、7月份日訂單量在1.4萬左右,現在只有七八千,業務量減半,“主要是受到了打車軟體的衝擊。”

  官方軟體

  5家前天訂單為零

  同樣遇冷的還有官方打車軟體,去年8月,本市為規範手機打車軟體,推出官方版本,起初併入官方的打車軟體有4家,每天共有五六千個訂單。如今,官方打車軟體已有6家,但從前天的訂單量來看,一家訂單數為36單,其他5家全部為零,其中就包括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的官方版。

  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社會版打車軟體,據媒體報道,去年6、7月嘀嘀打車在京日訂單為3萬單。正月初一至初七的春節7天假期,僅北京地區,用戶日均用微信支付完成的約12萬單,半年時間增加了三倍。快的打車的數據則顯示,補貼活動期間,該軟體的日訂單量為14萬單,遠超去年。

  專家觀點 競爭應適度

  對於目前打車軟體對電召約車的衝擊,中國道路運輸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麗梅上午對《法制晚報》記者表示,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打車軟體和電召臺應該是並存的。

  王麗梅表示,從目前打車軟體的競爭結果來看,倒是沒有什麼問題,畢竟方便了乘客和司機,但企業的競爭應當適度,因為計程車行業畢竟是一種服務行業,企業的發展還應該著力可持續性。

  他山之石 美國電召採用高科技定位

  在西方很多發達國家的城市,如倫敦、巴黎等,早就有電召計程車服務了,在這些城市的馬路上很難找到一輛空駛的計程車,乘客一般都是電話叫車。另外,新加坡的計程車公司也早在1995年底就有了較完備的GPS智慧化調度管理系統為乘客提供電召服務。

  美國的電召計程車方式十分先進,乘客利用安裝有定位軟體(該定位軟體能夠將當前位置資訊傳送至調度中心)的行動電話向計程車調度中心發送電召請求,調度中心一旦確定了乘客所在位置,將利用處理器在儲存空閒計程車的數據庫中(調度中心會一直跟蹤空閒計程車的行駛路線和當前位置,並將其儲存在數據庫中)搜索符合乘客要求的計程車,並將乘客的位置資訊發送給該計程車,該地址將顯示在計程車的移動數據終端上。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