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商業  > 正文

“順二代”創業也不易:借老竇錢還要出高息

2013-08-16 09:00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文/記者梁超儀

  在最近舉行的一場順德接班人培訓班上,順德區副區長喬吉飛通報一系列關於順德青年企業家的調查報告數據。數據顯示,75%的“順二代”願意接手父母企業,有七成的順二代接手同時還著力創辦自己的企業。

  相對於父輩30年前一次創業的光景,“順二代”出生於條件優厚的家庭,他們並不滿足於單純接手父輩的企業,而選擇開創新企業。調查顯示,不少順二代青睞于自己創業,以大良青年企業家協會為例,裏面的60多名順二代企業家,有10多名選擇了創辦新企業。

  現狀:

  順二代愛冒險勇開新天地

  順德的經濟背後,潛藏著一大批的富豪企業家,紮根本土的民營經濟,書寫出了一個個家族企業故事。

  近日,一場由政府部門組織的順二代接班企業家培訓班上,順德區副區長喬吉飛參與其中,鼓勵順二代企業家的成長,並表示,如今順德企業家的交班問題,已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家族傳承的範疇。

  喬吉飛透露,根據摸底調研的數據顯示,75%的“順二代”願意接手父母企業,70%順二代接手同時還著力創辦自己的企業。但是這一群體在接班過程中也遭遇了各種水土不服,數據顯示,“順二代”企業家有60%認為在於不熟悉父輩關係網路和難以處理代際衝突,67%和50%認為缺少行業經驗,33%認為缺乏對政策和宏觀環境的把控。

  案例:

  向爸爸高息借錢起家

  最近新成立的大良青年企業家協會的一位內部人員透露,裏面60多個青年才俊中,有10多個選擇自己創業,他們多是80後。

  周英傑是其中一個代表,今年31歲的他新擔任大良青年企業家協會會長。他的父親是大良當地知名的企業家。談到接班的過程,周英傑稱,2009年,周英傑從澳大利亞留學歸來,2010年開始自己創業。

  “當時以高於銀行利息的價格向爸爸借貸了200萬元。”剛畢業的周英傑立刻感到“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供養歲月就此結束。第一年創業階段,父親時不時問他生意的情況,追蹤款項的去向,加上又生活在一起,父親幾乎成了他甩不掉的“債主”。

  周英傑稱,第一年創業,由於是剛回國,人脈未穩,因此還是借用了爸爸生意圈的人脈關係起步,如今經過3年的發展,公司的註冊資本已超過4000萬元,年産值超過一億元,200萬元的貸款連本帶息一次性還清債。這段經歷成了他的一筆財富。

  調查:

  順二代創業路徑不一

  調查發現,在選擇創業的順二代企業家中,部分是由於父母一輩的企業所處的行業已不是當年的優勢産業,因此選擇了轉型嘗試,部分是由於上一輩企業經營運作太辛苦,也有相當一部分順二代認為家族企業的經營過於沉悶,渴求嘗新。

  據不少順二代介紹,他們在起步階段,大多有借助父輩的關係網路和資金力量,成功起步,但是運作期間各自境遇不一。

  觀察人士指出,順二代選擇創業,承受的壓力更大,而來自社會的認可度和支援度則相對比較低。即使是相熟的伯伯叔叔這些父輩人脈圈,也容易習慣對新生一代多加挑剔,或是不理解他們的投資策略,進而施加一定的壓力。

  容桂一位知名製造業企業家的兒子李先生表示,他不打算直接接手爸爸的製造廠區,而是希望在另一領域開闢江山,積累經驗,也可在當下的産業轉型升級考驗中成功分攤市場風險,實行多棲著陸。

  花絮:

  新生一代企業家愛玩真人CS積累人脈

  如何成功搭建新的社交圈子和社會人脈,是相當一部分順二代接班企業家困惑的問題。

  “有時候去參加講座或培訓,沒有互動,也難找到一些新朋友。”一位80後企業家透露,此前經常參加政府和協會組織的培訓講座,但是收穫甚少。另一方面,長期接觸父輩一代人脈網路,也無形中給予了他們一定的壓力:父輩的創業人士也開始進入退休年齡,尋求新生的合作關係至關重要。

  在海歸聚集的順二代群體中,大部分是80後一代,他們喜歡私下組織真人CS的群體部落活動,在團隊合作中互相熟悉並認識。“我們大多不喜歡父母一輩在飯局上喝酒應酬那一套,打高爾夫認識的人數也有限。”

  除了真人CS的搏殺,他們也建立了圈子裏的微信群,有不少是來自不同鎮街的,互相認識後經常相約出來喝咖啡聊天,互相吐吐槽,例如最近企業招人難、公司老員工一代難管理等話題,常常在輕鬆的聊天中互相吸收想法和經驗。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