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商業  > 正文

利樂被指存在“強制性消費”嫌疑

2013-07-10 09: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反壟斷調查層層深入,乳品行業步步驚心。

  商報記者昨日從國家工商總局方面獲悉,現已對全球最大的液態食品包裝系統供應商之一利樂公司進行立案調查,認為其涉嫌存在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對此,利樂中國方面向商報記者予以證實,並表示正在配合調查。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商報記者採訪時透露,從針對洋奶粉的反壟斷調查,到圍繞包裝材料的反壟斷立案,中國乳品市場或引起一連串不小震動,足見相關部門此次整頓的決心。

  動態

  工商總局對利樂立案調查

  風暴席捲乳品行業。國家發改委的反壟斷大棒剛剛落下,工商總局緊隨其後揮舞大旗。

  昨日,商報記者從國家工商總局方面獲悉,在7月5日舉行的全國工商行政管理局長座談會上,總局黨組書記、局長張茂透露,現已對包裝巨頭利樂公司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予以立案,目前正組織20多個省市工商機關進行相關調查。對此,重慶工商局相關負責人昨日也向商報記者表示正在密切關注此事,一旦接到國家總局的通知,將嚴格按照法律程式部署調查。

  “我們接到國家工商總局的要求,提供利樂公司在華業務的相關資訊。”昨日,利樂中國相關負責人徐康樂向商報記者證實此事,但稱暫時無進一步資訊可透露,將繼續積極配合國家工商總局的相關工作。據一位接近利樂公司的相關人士向商報記者透露,利樂目前正在準備資料,預計下周就將提交工商總局。

  其實,這已不是工商總局第一次“親厚”利樂公司。商報記者輾轉找到工商總局于2005年5月13日公開在其門戶網站上的一篇文章——《對跨國公司限制競爭行為和跨國公司限制競爭行為的防範對策》,其中便明確指出,一些跨國公司利用市場優勢地位,搭售和附加其他不合理條件,這一典型便是利樂公司。

  “如果要使用瑞典利樂的罐裝機,就要購買瑞典利樂的紙質複合包裝材料……其上游行業中的企業根本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文章中還指出,在中國,乳品包裝佔了銷售成本的40%。這就意味著,消費者每買一盒液態奶,實際上有4成的費用都在“買包裝”。然而當年,利樂公司對此予以否認。

  市場

  國內六成飲品使用利樂産品

  商報記者了解到,早在20世紀50年代,利樂便開始為液態奶提供包裝。利樂在全球已有39家銷售公司、42家包裝材料廠、8家罐裝機和加工設備組裝廠,去年凈收入約為111.55億歐元,累計生産包裝超1700億件。

  “最高時候,利樂包裝在中國市場曾佔到80%~90%,現在市場上約有50%~60%的産品使用該公司包裝,包括液態奶、飲料等。”昨日,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在接受商報記者採訪時稱。該數據也得到了知名乳企專家王丁棉的證實,他透露,目前無菌包裝的整體市場容量約1100億包,其中利樂公司提供的包裝數量在600億包左右。

  商報記者從利樂中國的官網上查閱獲悉,消費者熟知的康師傅冰紅茶、蒙牛特侖蘇、綠盒王老吉、伊利優酸乳等30余種乳品、飲料等,均採用利樂公司的包裝。重慶本地的天友和光大兩大龍頭乳企,也在使用該公司産品。“我們的包裝由利樂、康美、唯綠三個廠家提供,其中利樂的數量最大。”天友乳業公關事務部經理熊大勇告訴商報記者。光大集團行政總監石瀏則表示,由於光大涉及的常溫奶産品不多,所以儘管在使用,但數量不大。

  影響

  腰斬壟斷或致乳業降價尚遠

  調查仍在繼續,但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王曉曄公開預測,如存在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為,利樂可能被處以上一年度市場銷售額的1%以上、10%以下的罰款,這顯然是天價,“市場支配地位或壟斷本身不違法,但如濫用,比如不公平地抬高價格、不公平低價購買、掠奪定價、搭售等,如果行為人的市場份額特別大,可能就違反了反壟斷法。”

  “國家對食品包裝2010年便有規定,所有包裝成本總和不能超過産品售價的12%,包裝層數不得超過3層。”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對商報記者稱,一旦定奪,可能帶來兩方面的影響,“第一當然就是價格,當只有利樂一家説了算的時候,企業很難將包裝成本壓下來,打破後便可適當調整。二是其龍頭地位多多少少會受到一些影響,現在康美等其他包材品牌正在迎頭趕上,僅僅康美就已經佔到3成以上的市場份額了,且利樂本身的市場份額也已從早年的80%~90%,逐漸降到了五六成左右。”

  他還提醒稱,下一步,或將關注重點轉移到“回收”的問題上,現在利樂公司雖然聲稱100%回收,但真正的回收率大約只有10%,産品包裝的回收問題也一直是業內難題,如何對幾百億的包裝再利用,應該被重視。

  知名乳企專家王丁棉則認為,從原奶到洋奶粉再到加工設備和原料,此次國家反壟斷整治可謂“方方面面”,“這必將更加規範整個乳品行業,起到行業凈化的作用,是件好事,支援!”不過他也指出,單從乳品行業看,其實成本中佔比最大的是原奶價格,因此即使包裝成本降下來,體現在終端價格上也不會太明顯。

  解讀

  “神秘”的利樂模式

  盛景網聯諮詢培訓集團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彭志強曾于2009年著書《商業模式的力量》專門分析了利樂的商業模式。昨日,彭志強等人向商報記者解讀了該模式。

  “它把設備送給需要包裝設備和包裝材料的公司,讓它們免費使用。再靠包裝材料、耗材來賺錢。”上述知情人士表示,中國乳業公司背後最大的推手、最大的力量源泉其實是利樂,它還幫助乳品公司制定市場行銷規劃、建立分銷渠道、協助打造零售終端,甚至乳品公司早期的員工培訓都由利樂完成。

  中國奶業協會理事陳渝公開表示,“從進入中國的第一天起,利樂就帶著壟斷的陰謀。”這是一種“我送你一盞燈,但是你必須用我的油”的做法,合作方購買設備時可先賒銷,以後通過使用利樂包材的使用量價款來償還。陳渝認為,這正是在利用市場的強勢地位,把“捆綁銷售”寫進合同。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則指出,通常,利樂與中國企業簽訂合同的年限都在10~20年左右,短期合同是被利樂拒絕的,“這樣一來,就把中國企業綁住了,甚至環環相扣,賺了設備的錢,又賺包裝材料的錢,包裝上還印著‘利樂’商標,相當於一次免費宣傳。”他表示,將設備“免費”賣給企業,再從後期的包材中扣除費用,生産企業選擇利樂的設備就必須選用它的包材,存在“強制性消費”的嫌疑。

  “十年前我就曾質疑過利樂的做法,那時利樂不僅市場份額高,甚至生産線都不能相容,在它的設備上只能使用它自己的紙張生産。”王丁棉向商報記者表示。不過,他也指出,近幾年,這種情況正在得到改善,其他品牌的紙張已可以被利樂的設備所相容。

  王丁棉同時提出一個疑點,“除佔領包裝市場,利樂或還有更大計劃,因為利樂不僅僅是一家包材供應商。”中國的洋奶粉雖多,但液態奶還是國內乳企的天下。2008年之前,洋品牌液態奶在國內市場基本空白,只有個別品牌存在,但仔細觀察會發現,2010年後,突然有30多個國家的40多個品牌扎堆湧來,這絕對不是巧合。短短三年,這些品牌甚至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長。“王丁棉分析稱,儘管暫時沒有確切證據,但不排除利樂在背後為這些洋品牌提供中國乳業市場的資訊,以”圍剿“中國市場,畢竟進來的牌子多了,有助於自身的拓展業務。

  “在所有的包裝品牌中,不得不承認利樂做得最到位。奶源建設、設備配套、市場行情、渠道佈局等,即使看上去與其沒有直接關聯,它也會給予指導。”王感嘆。(朱妍)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