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商業  > 正文

電商“價格戰”遭遇“審美疲勞”

2013-06-26 09:21 來源:羊城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電商快報

  羊城晚報記者 黃啟兵

  本不是日子的日子,被電商搞得像個日子似的。繼去年“8·15”以及“11·11”光棍節之後,今年的“6·18”再度成為電商促銷的日子。這一天本是京東商城的店慶日,但在其他電商的紛紛“圍剿”之下,“6·18”承載了又一個“電商促銷日”的意義。

  但實際效果表明,消費者對於電商持續不斷的攻勢有點“審美疲勞”。電商的“擇日”促銷,噱頭的意義更大。

  電商:“形影不離”的“口水仗”

  從5月份以來,京東、天貓、易迅、凡客等主要電商的網上促銷大戰連續不斷。整個6月份,京東商城集結包括家電、電腦、手機、圖書音像等在內的13大類、數百萬種商品,打造新一輪的“網購狂歡節”。尤其是6月18日,京東推出“十週年大促”,引發亞馬遜、國美、易迅網、凡客等跟進。

  在此期間,京東商城集結了國內多個行業領軍品牌,開展廠家“品牌日”促銷活動,祭出極低的優惠折扣。以美的為例,美的京東官方旗艦店整合了7大類38款産品參加“網購狂歡節”。

  而康佳方面,通過騰訊旗下的電商“微生活”平臺,加大微信平臺的行銷力度;同時宣佈開始重啟以舊換新、再續節能補貼,掀起新一輪“夏季攻勢”。

  有意思的是,各大電商促銷口號出乎意料的一致。京東的“老劉專場”,轉到國美線上,就變成了國美線上董事長牟貴先開設的“老牟專場”。而京東率先在其官方微博上發佈“別鬧,6月有且只有京東”,迅速引發蘇寧、易迅、噹噹等跟進“別慌”、“別吹”、“都別裝”等“別某某”體的口號。

  國美、蘇寧:線上線下並行

  面對電商的挑戰,擁有傳統門店優勢的國美和蘇寧仍然堅持線上線下並行。國美祭出了“全網比價”的“破網”行動,針對消費者一般傾向認為“線上家電更有價格優勢”的定勢思維,國美以“破網價”實現突圍。

  國美高級副總裁何陽青認為,由於線上線下共用平臺,相比僅有線上平臺的電商們更具成本、效率和服務優勢。

  而蘇寧也宣佈,所有蘇寧門店、樂購仕門店銷售的所有商品將與蘇寧易購實現同品同價。蘇寧雲商總裁金明表示,實體門店普遍存在週末和假日促銷現象,造成周中週末、平時假日,價格不等、消費不均、銷售不平衡,線上線下同價將使得日常促銷的常態化,也將打破網上購物“低價神話”。

  消費者:有點“審美疲勞”

  在新一輪電商促銷風潮中,幾大電商在此間的流量雖然比平時有所提升,但並未像去年“8·15”那樣顯著推升上去。顯示出消費者已經對於電商的各種促銷“噱頭”産生了審美疲勞。

  多次“價格戰”事後表明,虛標價格、先升後降等各種不正常現象屢屢發生,後被發改委認定為涉嫌價格欺詐。電商觀察員魯振旺認為,價格戰實為公關戰,以“價格戰”噱頭帶動消費者關注度,拉動消費欲和消費力,已成為電商的標準打法。“從價格競爭回歸到價值競爭才是多贏之舉”。

  有關市場人士也表示,電商目前急於拓展市場,因此促銷意願非常強烈,各種噱頭層出不窮,但更應當加強自律,規範行業秩序,避免無序競爭。

  記者觀察

  線上線下

  完全統一有點難

  面對電商的挑戰,擁有線上線下兩套資源的國美和蘇寧表現得近乎一致。不過,各自所持的“全網比價”和“線上線下同價”觀點又有所不同,國美追求“線上線下都是低價和專業”,而蘇寧則更強調“線上線下的平衡統一”。

  就記者在市場上觀察而言,線上線下做到完全統一目前看來有一定的實際困難。一方面,有的廠家為了避免線上線下的過度競爭,在産品佈局上有意進行差異化投放,尤其是傳統家電産品表現得特別明顯,有的型號線上線下可能只差一兩個字母或者數字,但其實功能非常接近甚至完全一樣,而廠家可聲稱這就是不同的型號産品,而在消費者看來卻很難分辨,如此不完全一致就很難比較。

  另一方面,從消費特點看,線上消費和線下消費的特點並不完全一樣,消費群體、品類以及促銷策略等都很難完全做到一致。在這種背景下,差異化的策略是不可避免的,由此也很難進行針尖對麥芒的直接比較。

  不過,無論怎麼對比,線上和線下的比較都是從來不會停止的。從整體看,也只能“求大同存小異”,優質優價才是消費者最終看重的。

  標簽:電商審美疲勞價格戰線上線京東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