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商業  > 正文

佈防國企出海風險:很多企業最缺乏的是退出的機制

2013-06-12 11:31 來源:財經國家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在新形勢下,如何有效把握海外並購風險,成為國企必須仔細思量的新課題

  新一屆國資委的“三定”方案雖然尚待國務院的批准,但來自各方面的消息顯示,強化央企出海管理職能,可能成為這次“三定”方案中職能調整的重點。

  經濟危機之後,央企及地方國企的海外收購潮風起雲湧,也出現了不少問題,有些甚至出現了巨大的虧損。2012年以來,海外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歐債危機、美國在貿易和投資領域對中國的遏制等。在新形勢下,如何有效把握海外並購風險,成為了國企必須仔細思量的新課題。

  早在2006年6月,國資委就印發了《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要求中央企業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開展全面風險管理工作,確保將風險控制在與總體目標相適應並可承受的範圍內。

  在肯定央企風險管理工作成果的同時,國資委副主任邵寧也指出,儘管不少中央企業已經啟動風險管理工作,但很多企業的風險管理仍然流於形式。2012年,自願報送年度風險管理報告的企業為76家,佔118家央企總數的64%。

  “國家越來越重視這項工作。”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許堅真向《財經國家週刊》記者指出,“動起來總是好的,這個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要有一個過程。”

  風控、經營“兩張皮”

  “國企的風險管理工作流於形式,在行業裏是很多討論的關注點。”許堅真指出,“通俗説,就是做成了‘兩張皮’,跟日常經營管理是脫節的。” 2012年9月,邵寧在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提升專題培訓班上指出,儘管不少中央企業已經啟動風險管理工作,但某種程度上將其作為響應國資委的號召,重視程度和工作主動性遠遠不夠。有的中央企業雖然建立了組織架構和規章制度,但是沒有實質性開展工作,風險管理制度被束之高閣。

  許堅真分析,這其中原因很多。

  首先,領導層的重視很重要。風險管理在很多企業一直都是一把手負責,但可能沒有引起領導重視,就是走走形式而已。其次,治理結構也很重要。譬如説風險識別了,流程也規範了,但是治理結構不好的話,往往將已經建立好的流程打破。

  還有,從方法上來講,因為中國通行的是制度規定辦法,各部門只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規範,沒有用端到端的視野去看問題,但是風控強調的是流程管理。

  最後,很多企業制度一大堆,執行得好不好不知道,風控工作也一樣,考核評價工作也很重要。

  國資委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對《財經國家週刊》記者表示,國企風控管理有其歷史原因,中國國企是在短缺經濟時發展起來的,在其所在行業又都處於龍頭地位,風險意識不是很強。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中國進入轉型時期,風險越來越深,但有些企業理解得並不夠。

  此外,從制度上來看,國企的風險防控意識是在國資委建立起來後,才逐漸建立起來的,但風險體系還遠沒有到達專業上的準備,沒有進行量化、細化。

  “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後,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同時遇到的風險也越來越多,在國資委成立之後,才出臺了風險管理指引。”

  在一般人看來,風險管理似乎與企業發展創新是對立起來的。據媒體報道,曾有一家股份制銀行內部員工質疑公司的首席風險官過於審慎,不惜以犧牲發展速度換取其風控成績,致使該銀行在過去銀行業黃金十年中掉隊。

  許堅真認為,這裡面有一個風險把控度的問題。“有些企業腦子熱,在創業的時候不會有太多的顧慮,會一頭扎進去,我們的提示,你還是要看看風險是哪些,將風險排序。有些企業受到經濟危機延伸的影響,要做産業轉型,我們也要看風險是什麼,通過定性定量的方式來識別、排序。”

  “把這些風險預防措施做好,會順一點。有些企業,去海外並購的時候,對當地情況不了解,盡職調查做得不透徹,對當地勞務市場不了解,並購以後根本一個人都不能動,結果企業負擔就很重,需要很多年去消化。如果之前對這些情況有充分估計的話,應對的情況會好很多。”

  退出機制

  2008年以來,海外項目俯拾皆是,似乎黃金遍地,而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總投資額也在成倍增長。多數諮詢機構警告,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已經進入風險高發期。

  在許堅真看來,往往一個企業在投資的時候腦子是比較熱的,並購中最重要的環節,是要看項目是不是和自己的戰略目標吻合,“並購是一個全生命週期風控的過程,從選項目開始,就要從戰略相關。我選這個項目,是不是在戰略發展的規劃裏?有沒有偏離?就要從戰略角度去考慮銜接。”

  國藥集團的經驗值得借鑒。“國藥集團在項目投資方面,始終堅持‘四不投’原則,即:不符合戰略方向和主業要求的項目不投、超出自身能力的項目不投、投資回報率低的項目不投、沒有控制權的項目不投。”國藥集團副總經理卞俊峰對《財經國家週刊》記者表示。

  此外,還要考慮內外部因素。海外投資要考慮當地的情況,政治、政策方面等等;自身有沒有管理勝任的能力;還有資金的安排。收購完成之後,整合也是一個高風險環節。

  TCL集團CFO黃旭斌向《財經國家週刊》記者介紹,“這方面我們有很痛苦的教訓,前幾年在收購湯姆遜時,我們付出了很大的代價。TCL剛去歐洲進行收購時,我們不知道歐洲還有潛規則,和對方談好了、白紙黑字簽了,以為收購就成功了。但實際上不是這樣,歐洲當地工會有其自己的法規,行業也有規則,當然企業也可以不付給行業協會錢,但是如果在當地要繼續運作,你不付不行。”

  不過,許堅真認為,目前很多企業最缺乏的,是停止或者退出的機制。“不能説我選好了一定走得下去,到適當的時候是不是有退出的機制呢?”

  回顧國企“走出去”的歷程,因為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所在國政策變化以及罷工、環保等因素,使並購項目停滯乃至損失的情況時有發生。

  “企業高層心裏應該有一桿秤,就是我的底線是在哪?有沒有超出所能承受的範圍?在日常工作文檔裏,都應該體現出來,每個節點的風險在哪,我採取什麼樣的措施。同時要做一個檢視,到目前為止,情況是怎麼樣的。”許堅真説。

[責任編輯: 李丹]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