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說一下上周的一次企業並購,那就是股神巴菲特聯手3G集團,收購了著名的番茄醬生產企業——亨氏集團。我想說,這次收購,並不意味著全球經濟出現了什麼機會,也並非說食品行業有什麼機會,這次收購體現了股神一貫的價值投資理念,就是這家企業在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的時候,依然保持了穩定的增長,所以,不要把公司的業績不佳,歸咎于外部環境。
說起來亨氏集團,可能大家會很熟悉。在我們國內,亨氏最有影響力的廣告就是亨氏嬰兒食品。亨氏米粉,就是給剛剛斷奶的小寶寶吃的糊狀食品。但是其實嬰兒食品只是亨氏業務的一部分。這家企業還有番茄醬、調味品、沙司和冷凍食品等。該公司擁有50個分公司及分支機構遍及全球200個國家。
因為西餐中,番茄醬是必不可少的一種調味劑,因此亨氏在西方的影響力就源于它的番茄醬。有人就開玩笑說,這下老巴菲特吃比薩餅好了,雙手沾滿了亨氏番茄醬,都是自己旗下公司生產的。
但是亨氏不是一開始就生產這個標志性產品的,1869年,25歲的H·J·亨氏第一個將他的調味醬裝進透明玻璃瓶里出售,他的這一創舉是為了讓人們更直觀地看到調味醬的純正度。後來875年在一次銀行恐慌中亨氏破產,但是他在兄弟約翰(John Heinz)和堂兄弟弗雷德里克(Frederick Heinz)的幫助下重新開始了調味品加工的生意。新的公司被命名為F. &J. Heinz,並且推出了公司最著名的產品——亨氏番茄醬。
從那個時候開始,亨氏經過了三代家族的努力,已經成長為一家全球企業,年銷售額超過101億美元,銷售150多種品牌的1300余種商品。
關于亨氏集團,還有一段插曲講一下,1992年,亨氏三世因飛機失事而去世,他的遺孀特雷莎·亨氏·克里(Teresa Heinz Kerry)繼承了他的巨額遺產。1995年,特雷莎改嫁了參議員約翰·克里,2004年克里參選美國總統,今年又被奧巴馬總統提名接替希拉里·克林頓擔任了美國國務卿,據說巴菲特這次收購規模達到280億美元,由于收購推高了股價,這一次,克里兩口子因此財富增值了100萬美元。
回過頭在講一下亨氏集團的業績。其實全球經濟不景氣,亨氏集團也不能獨善其身。截至今年4月的本財年預計盈利5.7%,銷售增長預計不到1%。但是巴菲特還是看好這家企業。道理很簡單,業績沒有什麼增長,盈利突破了5%,這在現在是不可多得的好公司,並且收購宣布前,亨氏的股息率達到3.4%,對股東還是很好的。
其實說實話,真正要收購亨氏的還是巴西的富豪,Jorge Paulo Lemann以及他們的3G公司,這家公司對食品行業一直情有獨鐘,因為資金規模太大,才拉上了巴菲特。不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我覺得亨氏的傳奇再次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不管經濟環境多麼差強人意,不管行業多麼不景氣,只要自己內功練好,一樣可以打造出明星企業。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