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點擊排名  > 正文

人大取消部分部級官員兼職博導身份 在職博控制比例

2015-06-25 08:43 來源:新京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新京報訊(許路陽)昨日,中國人民大學公佈改革方案稱,人大將嚴控包括官員、企業家在內在職博士生的錄取比例,並縮減了包含省部級官員在內的兼職博導人數。

  在職博士生錄取比例控制在10%以下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發言人王宏偉介紹,此次發佈的《中國人民大學全面深化博士生教育綜合改革若干要點》是人民大學深化綜合改革的首個子項目,而人大綜合改革方案今年4月已正式通過教育部備案。

  其中涉及的19項改革措施,就包括嚴格控制在職博士生的錄取比例,自今年起,除高校教師、科研單位研究人員之外的在職人員,佔全校博士生錄取總數的比例,要控制在10%以下。

  “對在職博士生培養,社會上多有詬病,而且的確官員、企業家比較多。”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助理、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吳曉求稱,他們通過各種數據統計發現,在職博士生,特別是本人又不在科研單位的,對學科發展、文獻豐富做得貢獻非常小。

  吳曉求説,今年,對不含科研單位研究人員、高校教師的在職人員,人大博士生錄取比例是16%。

  “因為沒有著作和像樣論文”

  吳曉求介紹,之前人文社科學科會請很多在重要部門擔任領導、同時又有一定學術水準的負責人,擔任兼職博導,“因為他們了解中國實踐和政策制定,還是起到作用的。”

  但隨著人大博士生培養目標任務轉變,這個情形也在發生變化,“如同減少在職博士生一樣,我們大幅減少了兼職博士生導師。”

  吳曉求稱,領導幹部能否擔任人大兼職博導,要看是否有博士學位,以及論文考核,讓他們像別的教授一樣接受學校學術委員會的投票。

  “有些人就是官很大,但學術委員會投票沒過,因為沒有著作和像樣論文,只有講話,所以我們就大幅減少了,這也是我們這次改革的重點之一。”吳曉求説。

  吳曉求向新京報表示,此次取消兼職博導資格的,包括一些正部級和副部級官員。

  據其介紹,人大兼職博導已從150人左右減至100人左右。

  選拔培養

  人大博士生基本學制改為4年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助理、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吳曉求稱,從2016級博士生新生起,人民大學博士生基本學制將全面改為4年,最長可延長至6年畢業。

  入口關,人大支援各學院實行博士生“申請審核制”,即要求考生在申請時提交已有科研成果和科研計劃書,由學院和導師組對材料進行集體審核評議,通過審核的考生方可進入復試階段。

  人大校方認為,此舉力圖破除“初試統考”模式過分注重分數的弊端,突出對考生學術水準、品德及專業發展潛力的考核,及學院、導師在博士生錄取工作中的學術評價自主權。目前,學校在5個院係試點該制度。

  入校攻讀博士生後,人大還會鼓勵和支援博士生出國進行為期半年到一年的學習或聯合培養,但博士生也要面臨學科綜合考試的考驗。

  這門考試是具有淘汰功能的,吳曉求説,這種學科綜合考試一般安排在博士生第二學期末、第三學期初,以主文獻為核心考核內容,至於如何淘汰和是否明確“首次不通過率”及不通過後的補考機制等,由學院根據學科特點自行確定。

  畢業答辯

  學生論文嚴重失范 導師也要被“約談”

  申請畢業答辯前,人大博士生需公開發表至少2篇與本專業相關的學術論文,具體標準由學院依據學科特點制定。

  提交論文後,博士生將迎接人大今年新近啟動的預答辯考驗,吳曉求説,一般會給出兩個結果,一個是要求學生暫緩答辯,另一個就是提出修改意見讓學生修改後再行答辯。

  而在正式答辯前,博士生還要接受論文盲審,“每年都要有5%左右的盲審淘汰率,也就是大概40篇論文呢不能進入答辯階段。”

  正式答辯後,人大還將建立答辯後論文抽檢制度,通過“回頭看”的方式督促導師、學生有效完善論文。

  如果學生論文出現嚴重學術失范、導師未盡到責任,吳曉求稱,人大此次還將通過約談制度“警告”,“連續兩年被約談,就要暫停導師招生。”

  什麼樣的人能成為人大博導?吳曉求介紹,條件包括擁有博士學位、副教授以上職稱、學術委員會投票通過、科研教學考核合格等方面,每3年遴選一次,而值得注意的是,人大全校707名博導中,副教授博導已增至54人。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