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汽車  > 正文

公車“車補”發多少才“適度”?

2013-11-29 14:15 來源:新京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 議論風生

  溫州車改一年來,波及超過1.2萬名公職人員,卻也得到該群體的普遍認可,這跟它“交通補貼過高”不無關係。根據規定,按職務和工作量不同,從科員到正處級幹部,可獲補貼300元到3100元不等,而這3100元的全國最高車補,比杭州市正處級幹部的車補多了800元。(11月28日《第一財經日報》)

  不可否認,以發放補貼的方式砍掉公車,並換取多數公職人員的支援,這種折中方式,應是當下較為可行的路徑選擇。不過,涉改官員滿意,不等於民眾就認可。作為一項公共政策,公車改革方案的設計、施行,還應考慮民眾感受,兼顧社會公平。

  以溫州車改為例,最高檔的3100元補貼,是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三倍,因此許多人認為其“過高”。此前一直呼籲三公經費公開的葉青就質疑,它成了公職人員“福利”。不過,溫州的車補標準是否真的過高,不能簡單估算,還應綜合考量當地的交通成本、官員用車情況等。

  公車改革,補貼不是不可以發,關鍵是怎麼發。剛剛出臺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就指出,堅持社會化、市場化方向改革公務用車制度,適度發放公務交通補貼。那麼,接下來的問題便是,“車補”發多少才是“適度”的?

  這其中,至少應考慮到兩種情況:一者,制訂車補發放標準時,不能違背程式正義,尤其要杜絕“掌勺者自己盛飯”的現象,而應以強效制衡來確保公正;二者,各地人大在制訂具體的補貼辦法時,應廣泛徵集民意,充分考慮民眾的心理承受底線,既要算它在財力上的節省力度,也要慮及補貼對社會群體的連帶影響。

  當然,車補標準不可能全國統一,更可取的做法是,參照各地的薪酬水準、交通成本,並比較公車取消前的財力消耗。其中關鍵的衡量標準是,確實減少公款支出。

  説到底,“適度”的含義不高深,不過是尋求一個有關各方都能接受的折中點而已。這就意味著,即便是貨幣化的公車改革,其標準也應綜合權衡、兼顧多方訴求,而不能只是考慮官員群體的滿意。

  (□胡印斌)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