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圖片  > 正文

液態奶全面漲價 鄭州街頭難覓2塊錢的袋裝酸奶

2013-10-12 14:27 來源:大河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進口奶成超市貨架新寵

  □記者 楊霄 魏浩 實習生 王筱萌 文圖

  閱讀提示|“除了大超市,鄭州街頭已難買到2元以下的袋裝奶。”這是記者昨日走訪中,聽到市民最多的感慨。同時,這更是自國慶假期結束後,消費市場對液態奶全線漲價的詫異與不解。液態奶究竟緣何漲價?産業鏈上積蓄的矛盾在哪兒?大河報記者連日走訪鄭州街頭和奶源市場,發現近來國內原奶供應緊缺,以及進口原料奶粉被叫停均助推了此次漲價。

  低價奶隱身|街頭難覓2塊錢的袋裝酸奶

  連續兩天,記者先後在農業路、建設路、棉紡路、豐産路走訪發現,之前擺在商店顯眼位置的1.5元袋裝酸奶,已經不再出售。店主稱,國慶節後,供貨商沒再提供過原價1.5元的簡易袋裝酸奶,取而代之的是2.5~3.5元的袋裝酸奶。

  記者發現,市場上一款售價2.5元的本地品牌袋裝酸奶,原單品重量為200克,如今已“瘦身”為180克,很多顧客並未注意到此細節。很多商鋪,都在主推200克的新品酸奶,單價為3~3.5元。

  當然,中低端價位的袋裝酸奶在超市還能找到。但記者在幾家大賣場發現,2元以下的袋裝酸奶幾乎全都取消了促銷活動,而且多個品牌2元以下袋裝酸奶陳列面嚴重壓縮,櫃檯上的存貨也並不豐滿。

  某乳品供應商告訴記者,零售市場奶製品價格上漲,與原料奶供求緊張、價格快速上浮有關。廠家一方面在對中低端奶産品減産,同時也要求經銷商加大“新品”推廣力度,以抬高産品銷售單價。

  “奶荒”再度上演|國産原奶價格逼近瑞典

  “中國的原料奶市場價格,已逼近瑞典。”國內乳業專家王丁棉的感慨佐證了液態奶價格普漲的誘因。其稱,7月份以來,國內原奶供應緊缺,則是真正的幕後推手。

  焦作一家牧場的高層人士透露,2013年之前,該牧場原料奶的出售價格在4元/公斤以下。進入7月末突破4元關口,9月份升至4.5元/公斤,而這個月已漲至5.2元/公斤。即便如此,公司仍需每天回絕大量邀約訂單。

  對於國內出現此輪奶荒,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向健軍在接受本報採訪時稱,當前國內乳製品需求旺盛,所以生鮮乳價格由供應量決定。奶牛存欄量、淘汰率、規模化養殖程度等都是國內生鮮乳供應量的重要影響因素。此外,奶牛養殖屬於農業範圍,自然災害的影響也不容忽視,此輪價格上漲中,高溫、洪澇等災害影響較大。

  省內某乳企老闆則將“更重要的原因”歸咎於,今年9月紐西蘭恒天然自曝品質問題,中國無限期叫停了進口原料奶粉。價格低廉的進口大包原料奶粉,就好像液態奶的産品“蓄水池”,曾被企業用來調節原料奶供應的多寡。進口原料奶粉被叫停,無疑將企業的“蓄水池”切斷,加劇了供求矛盾。面對居高不下的原料奶價格,企業只能犧牲中低端牛奶,首先保障毛利較高的高端牛奶和乳飲料産量。

  消費者驚嘆|奶企集體漲價如此默契

  “該漲的産品漲不上去,自然有部分産品需要限産或停産。”省內某大型乳企副總向記者坦言,8月份,公司對中低端産品排産計劃、市場鋪貨結構做出重大調整。簡單地説,就是一方面引導街頭小商店接受價格較高的産品,儘快讓消費者接受“袋裝奶價格就應該2元起”;另一方面,就是加強“搶奶”能力,想盡一切辦法“撬單”。

  “奶荒”背景下,凸顯乳企與原料奶供應商的矛盾在加劇。據業內人士介紹,部分乳企正在向有關部門提議放開“進口原料奶粉”,但遭到了原奶供應商的反對。

  “今年養奶牛才算真正不賠錢。奶農終於盼來了好日子,更是國家鼓勵自建安全奶源的最佳機遇。一旦放開進口原料奶粉,奶農又將被打入深受乳企壓榨的境地。”漯河市一奶場經營者韓某認為,此輪液態奶價格普漲事件,真正該被關注的是各大乳企漲價的“默契”。“試問,在有關部門助推、鼓勵國內寡頭乳企整合行業之前,各省區域品牌與乳企眾多之時,出現過幾次‘奶荒’事件,又出現過幾次‘不約而同’的漲價?”

  事實上,9月末業內傳聞,由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牽頭“6乳企組建‘國家隊’角逐下輪國內乳業整合”,也曾引起了經濟界的諸多非議。

  “一旦行政化力量造就出奶業的巨無霸,就如同壟斷了市場。”國內行銷專家胡遠強認為,政府理應將市場的事兒交給市場自身去凈化。-大河報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