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農業  > 正文

(新疆60年)走向世界的新疆林果開辟農民致富新路

2015-10-08 09:5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打印

  中新社烏魯木齊10月4日電 (記者 程勇)秋收時節,看著一輛輛駛進自己果園的小轎車,說著一口流利維吾爾語的甘肅籍老鄉陳廣玉喜形于色。

  陳廣玉是新疆托克遜縣吉格代村二小隊(三間房)土生土長的農民,這次他帶著自家產的香梨參加“第三屆新疆(托克遜)拌面文化旅遊節”,在銷售過程中有遊客咨詢能否自己去他果園採摘,他當時抱著試一試的態度答應了遊客,誰知當天去果園的遊客就採摘了200多公斤的香梨。

  “真沒想到還可以這樣賣香梨,下一步我要搞好果園的基礎設施,建一個停車場,修好上下水,專門搞一個採摘園。”數著當天的收入,陳廣玉對自己的果園已經有了一個長遠規劃。

  新疆種植瓜果歷史悠久,具有發展林果業得天獨厚的光熱資源和氣候優勢,果品品質優良,是享譽世界的六大果品生產帶之一。

  近年來,新疆大力推廣特色林果業,截至2014年,新疆特色林果產品產值已達到了450億元人民幣,佔農民人均年收入的20%左右,一些林果業發展較早的縣市,林果業收入已佔農民人均年收入的50%。

  記者從新疆林業廳獲悉,新疆自治區成立60年來,特別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以來,新疆的特色林果逐步向基地化、產業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截至2014年,新疆林果總面積達2200萬畝,其中,優質林果基地面積1600多萬畝,以紅棗、核桃、杏、葡萄、香梨、蘋果、巴旦木等為主的12個主栽樹種超過13億株。

  “要致富,種果樹”。這是托克遜縣伊拉湖鄉農民包勇經常說的一句話。

  包勇曾經是當地的種棉大戶,靠著種植棉花,他把自己的兩個孩子送到了大學,送到了大城市,但自從看到內地很多人靠種果樹發家致富快後,他將自家的8畝棉花地種上了紅棗。

  “雖然紅棗要等6年才能到豐產期,但種一畝紅棗的收入是棉花的3倍多,所以等待還是值得的。”包勇說。

  他給記者細細算了一筆賬,種一畝棉花不僅每天都要到地里辛苦勞作,一年的收入才14000元左右,碰到災年還可能顆粒無收,但紅棗一年的收入可以達到40000萬元以上,而且還可以空出多余時間外出務工。

  現在包勇的紅棗已經開始大量挂果,他最希望的就是政府能投資在當地建一個烘幹房,希望他的紅棗通過烘幹房快速加工成幹棗,收入再來一個翻翻。

  目前,新疆已在大力發展果品貯藏保鮮與深加工。截至2014年底,全新疆果品貯藏保鮮與加工企業達380家,組建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800家,精深加工產品400多種,年貯藏保鮮與加工處理能力突破300萬噸。

  隨後新疆啟動了特色林果產品市場開拓“走出去”戰略,先後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長春建立了6個一級營銷平臺,輻射帶動了內地的各級市場,截至2014年,新疆以林果產品為主的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等企業,已經在全國各地建起了1000多家新疆農產品專賣、代理、加盟店。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新疆各地還涌現了一大批林果業的經紀人、帶頭人。現在時髦的電子商務平臺也在邊遠的新疆大地發展起來。以新疆“大唐絲路”、淘寶網新疆館為代表的特色林果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已經建立,影響力不斷增強,新疆特色林果產品通過網絡電子商務平臺已經進一步走向國內外市場。(完)

[責任編輯: 李振]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