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農業  > 正文

“一帶一路”給中國糧食貿易帶來“走出去”機遇

2015-08-12 17:02 來源:央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糧食進口首次突破1億噸大關。來自海關總署的最新數據表明,今年上半年,我國累計進口包括小麥、玉米、大麥在內的穀物及穀物粉1629萬噸,同比增長超過60%。這麼看來,我國糧食正呈現生産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的反常現象。與此同時,隨著“一帶一路”的深入推進,我國糧食貿易將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一帶一路的實施能否改變我國當前糧油貿易逆差的情況?一帶一路下我國糧油出口面臨什麼樣的轉型和改變?

  稻穀是我國的第二大糧食作物,在2011年稻穀産量突破2億噸後,2014年達到歷史最高産量20643萬噸。然而,在2014年稻穀進口量達到253.8萬噸,同比增長14.2%。

  一畝田市場分析師:大米進口主要來自越南、泰國、巴基斯坦三個國家,其中越南佔了50%以上。出口方面,大米出口量在39.8萬噸,主要出口的目的地是韓國、朝鮮和日本,其中韓國佔到了近60%的份額。

  近年來,和數額巨大的進口相比,我國大米出口量少之又少,而在2011年以前,我國一直是大米的凈出口國,隨後我國大米出口逐年下降,到2012年,我國大米出口量已經下跌至27.9萬噸,只佔世界大米貿易量的0.7%。中國農科院博士生導師周新安介紹,隨著大米出口量的減少,我國糧油貿易總體也出現了逆差。

  周新安:現在每年(糧油)進口大概都是7000多萬噸,油大概幾百萬噸,菜籽油也是幾百萬噸,糧食進口2000多萬噸。出口量都很少。

  當前,我國糧食一邊保持著高産出、庫容緊張,同時還大量進口國外的糧食,生産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再加上種糧成本越來越高,讓國內糧食市場一腳踩在地板上,一手撐在天花板上。長此以往,必將面臨農民收入減少、種糧意願降低、糧食減産等一系列負面影響。

  如何破解“三兩齊增”的難題,在中國農科院博士生導師周新安眼裏,當前在一帶一路的規劃下,中國糧食有了走出去的機遇,但也要面對國外農産品走進國內的挑戰。

  周新安:不好的影響對國內壓力更大,國內生産,像我們自己産量也不夠所以也需要補充,這是個雙刃劍。國際上多了,國內價格就上不來,農民收入就沒保證。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國際貿易係教授武拉平認為,從出口糧油産品本身來説,我國並不具備優勢,但對於一些中國特色産品來説或許是一次機遇。

  武拉平:我們國家的糧油這一塊和國際相比沒有優勢。我們不管是從價格,還是從我們品質方面,我們不會比較大規模的出口糧油。也不是説我們就不出口糧油了,對一些中國特色的一些特殊的糧食品種,包括一些小雜糧、油料作物當然也會有很好的幫助。

  出口的不再只是糧油産品本身,因為相對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我國具備輸出資金、技術、人才的能力。國內專家認為,在“一帶一路”刺激之下,今年將成為中國農業對外投資的元年,包括種植業、養殖業、以及種子領域的合作。

  位於陜西的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在對外交流合作方面已經有了自己的探索。

  示範區外事辦公室副主任馬靜:對發展中國家,每年承擔的對外農業援助項目大概有10多個,截止目前我們培訓的國家有98、99個,學員上千,培訓項目47個。內容包括旱作農業技術,節水灌溉技術,發展中國家最需求的技術。

  目前,中國農業“走出去”戰略實施加快,隨著“一帶一路”的深入推進,沿線60多個國家豐富的農業資源,為中國農業“走出去”帶來極大的市場,分析師薄洋認為,與此同時,由於貿易來源會更廣,可能會減少國庫庫容和國家財政負擔。

  薄洋:或催生7500億元農業海外投資市場,包括種植業、養殖業、以及種子領域的合作。對外農業投資作為我國農業“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正呈現出穩重有進,良性增長的發展態勢。

  隨著我國“一帶一路”佈局的推進,能夠促進我國農業與世界農業的融合,實現與沿線國家的深度貿易合作,對維護我國的糧食安全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那麼在我國農業面臨走出去的情形下,中國農科院博士生導師周新安認為,粗放型生産依靠國際,高精尖的依靠國內,這將是最大的轉變。

  周新安:可能對我們的小農生産觸及更大,原來以生産大作農産品為主的現在逐漸轉為生産以附加值生産的為主了,規模經營可能要更多一些,小農經濟可能不行。家庭農場規模會適當擴大。一帶一路會加速我們國家統一發展的。(記者劉瑜穎 實習記者范佳妮)

[責任編輯: 侯宇浩]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