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農業  > 正文

40處生態農業園年內遍京郊

2015-03-10 13:21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記者 鞏崢 通訊員 蘇秋芳)使用微噴、滴灌等節水設施,作物“喝”多少澆多少,不浪費水;肥料少而精,作物缺什麼補什麼,不污染土壤……一套生態農業園區評價規範正在本市推行,今後首都生態農業的概念,不再僅限于瓜果梨桃的綠色健康,而是保證産品品質過硬的同時不破壞生態環境,甚至促進改善生態。按照這套評價規範,一處處生態園正在京郊建設,年內將達到40家。

  初春時節,記者來到位於順義區大孫各莊鎮的野谷農業園。溫室大棚相連,形成近千畝的養殖、種植基地。走進蔬菜大棚,別有洞天,一畦畦番茄綠葉、紅果相互映襯,捕害蟲用的黃板、藍板錯落有致、點綴其間;雄蜂花間飛舞,忙得不亦樂乎……市農業局植保專家鄭建秋介紹説,雄蜂替代了人工授粉,從而杜絕了人工授粉激素的使用。

  這處園區以肉鴿養殖為核心。負責人夏雲清介紹説,養肉鴿的落地糧不糟蹋,去喂豬喂魚;再將鴿糞、豬糞加入艾蒿、苦楝子等8種中草藥及生物菌,進行發酵和無害化處理,製造有機肥料,可以增加肥料中的礦物質及碳元素,凈化並平衡土壤中的氮磷鉀,消除土壤中的病蟲害,再加入有機硒,用這種富硒肥料種出的蔬菜及水果,營養又美味;接下來,讓植物秸稈、動物廢棄物進入沼氣池,並將沼渣、沼液再返還土壤,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減少病蟲害。

  這樣就形成了封閉的環保生態鏈。鄭建秋説,迴圈往復的農業生産模式,杜絕了環境污染,從源頭保證了農産品的安全,也保證了土壤、水源不受侵害,最終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同樣採取資源迴圈模式的還有坐落在通州區永樂店鎮的朵朵鮮生態蘑菇園。在這裡,生産過程沒有污染物,所有的廢料都可以回收或再利用:菌棒原材料用的是玉米稈、玉米芯、鋸末等農産品廢料,生長完畢的廢菌棒通過發酵作為有機肥料,改良農田的土壤品質。

  這些農業園只是本市生態農業園建設的一處縮影,市農業局副局長閻曉軍告訴記者,去年起,本市已啟動了新一輪生態農業建設,生態農業園是其中的重要抓手,到今年底計劃建成40處。

  想躋身這40家生態園並非易事。市農業局能源生態處負責人王宇介紹説,本市在政策上對園區評價標準進行了詳細規定,並一一列進了已經出臺的《生態農業園區評價規範》中。翻看這一規範,從農業園區的生産方式,到農藥肥料的施用,再到節水措施以及農業廢棄物迴圈利用等,都做出了專業的規範,確保其成為促進生態環境改善的“正能量”。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