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農業  > 正文

親子農業,讓家庭的歡樂綻放在田園

2014-07-03 15:27 來源:今視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當今,越來越多的媽媽們意識到,在孩子成長的黃金期,不應該只通過電視和故事來了解自然,在空氣混濁的商場中游樂。但很遺憾,當她們帶著孩子走出城市的時候,卻發現根本沒有適合孩子們自由活動與親近自然的空間。

  親子農業作為新興的農業發展形式,為親子家庭提供了一個可以完全放鬆的天然場所,來鄉村重拾簡單的生活。山合水易機構作為中國休閒農業規劃設計領域的領導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親子農業進行了解讀。

  一、親子市場火爆,但産品吸引力不足

  面對親子旅遊熱潮的來臨,一些目光敏銳的ota及旅行社瞅準親子這塊“大蛋糕”,以科技、文化、教育等為主題的親子旅遊線路接連推出。但這些所謂的親子遊專線,只是將原有的線路進行簡單包裝,給予一些親子優惠或特殊住宿安排,真正具有親子意義的産品太少,沒有體現出旅行中的教育性和親子互動性,如同傳統線路的“舊瓶子”貼上新標簽。

  二、親子農業作為休閒農業的細分市場,市場前景廣闊

  近幾年,最火爆的旅遊細分市場就是鄉村旅遊和親子遊。來自北京市衛生局的數據顯示,2010年全市分娩量為17.4萬,2011年為19萬,2012年達到22萬。而隨著北京市人口總量的不斷增加和單獨二胎政策的實行,預計此後仍將連續幾年呈持續增長趨勢。親子農業作為孩子們成長的大自然課堂,市場發展空間非常大。

  三、親子農業六大發展模式

  親子農業在我國大陸仍處於起步階段,其發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六種,當然,並不是説一個親子農業園只是單一的某種模式,可以是兩種或多種模式的結合。

  (1)農業大課堂。主要針對青少年學生,以科普和社會實踐為主要目的,以夏令營或學校集體組織為主要形式。解説系統的規劃設計是其開發重點,要做到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三性合一”。

  (2)農業迷你農場。以幾十平米為單位將農田劃分成若干小塊供市民認養,採用自主管理或委託管理的經營方式。部分農場實行會員制管理,並提供采收配送服務。迷你農場一般設在大城市郊區交通便利的地方,同時還要有其他特色項目的支撐。

  (3)農業迪斯尼。將農業元素包裝為娛樂項目,並以夢幻化的方式呈現出來,吸引遊客前來參與體驗和休閒娛樂。

  (4)農業嘉年華。將嘉年華的娛樂方式融入農業節慶活動中,以農耕時節、開花和豐收季節的農業主題節事活動為主要內容,以生態田園為主要活動場地,通過舉辦系列主題創意活動吸引遊客,獲得農業生産以外的收益。農業嘉年華是拓展都市現代農業實現形式、發展方式、運作模式的一種新探索、新實踐。

  (5)農業地球村。引進國外先進的經營模式、種植技術和優質作物品種,打造國際交流平臺,並將國際文化元素融入農場建築、餐飲住宿等多個環節,為遊客提供差異化的異域文化風情體驗。

  (6)農業綜合體。以生態田園為載體,以生産有機生態果蔬為基礎,拓展農業的新功能,發展集農耕文化體驗、觀光采摘、餐飲娛樂、休閒度假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農場。

  四、精準定位,服務細分市場

  親子農業的市場消費群體主要為0-16歲的孩子及其家庭。發展親子農業必須堅定服務細分市場的理念,對市場消費群體進行細分,鎖定目標消費人群,做到精準定位、精準開發,根據目標市場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産品設計,以及實行高效的行銷策略。

  五、先行實踐——田媽媽農樂園

  山合水易機構基於特有的農業環境和自身在休閒農業領域的多年實踐,在北京市通州區于家務鄉崔各莊村規劃建設了一個親子農業園——北京田媽媽農樂園,探索特色休閒農園與主題家庭農場結合的發展模式,打造集趣味娛樂、農耕體驗、科普教育、親子互動以及綠色生態種植、養殖為一體的新型創意農業園,為北京學齡前兒童(0-7歲)及其家庭創造一個綠色的戶外親子活動基地,並將此田園親子模式打造成為北京都市農業産業升級的一張名片。

  作為未來都市親子農業的先行實踐,田媽媽農樂園堅持“鄉土、鄉情、鄉趣”原則,倡導有機種植、健康生産、綠色生活,而項目中休閒娛樂、幼兒教育與農業的融合發展模式,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創新發展模式,為解決三農問題和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開闢了一條新的路徑。更多詳情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田媽媽農樂園”。

[責任編輯: 王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