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農業  > 正文

徐紹史:統籌推進城鎮化相關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

2014-03-17 16:55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産業升級的重要抓手。中共中央、國務院剛剛頒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是今後一個時期指導全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宏觀性、戰略性、基礎性規劃。《規劃》主要闡明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路徑、主要目標和戰略任務,統籌相關領域制度和政策創新。全面實施好《規劃》,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一、深刻認識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的必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經歷了一個起點低、速度快的發展過程。1978—2013年,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02個百分點;2000年以來,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35個百分點,“十二五”以來分別提高了1.32、1.3和1.16個百分點,2013年城鎮化率達到53.73%,超過世界平均水準。城鎮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大,一批輻射帶動力強的城市群正在成長壯大,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2.8%的國土面積集聚了18%的人口,創造了36%的國內生産總值,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和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主要平臺。城市綜合服務能力明顯提升,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城鎮化吸納了大量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改變了億萬人民的生産生活條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同時,品質不高的問題也日益突出。被統計為城鎮人口的2.34億農民工及隨遷家屬難以融入城市社會,市民化進程滯後。“土地城鎮化”快於人口城鎮化,城鎮用地粗放低效,新城新區、開發區和工業園區佔地過多。城鎮空間分佈和規模結構不合理,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匹配。城市管理服務水準不高,“城市病”問題日益突出。自然歷史文化遺産保護不力,城鄉建設缺乏特色。現行戶籍管理、土地管理、社會保障、財稅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固化著已經形成的城鄉利益失衡格局,阻礙了城鎮化健康發展。

  展望未來,城鎮化轉型發展的要求更加迫切。我國未來城鎮化的外部環境和內在條件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隨著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再平衡和産業格局再調整,國際能源資源和市場空間爭奪更加激烈,傳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模式難以為繼;隨著我國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和人口老齡化程度提高、資源環境瓶頸制約日益加劇、城市內部二元結構矛盾日益凸顯,主要依靠勞動力廉價供給、土地等資源粗放消耗、壓低公共服務成本推動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模式不可持續,城鎮化發展由速度型向品質型轉型的要求日益迫切。

  二、準確把握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的豐富內涵

  我國城鎮化是在人口多、資源相對短缺、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進的,這決定了必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出發,遵循城鎮化發展規律,走出一條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佈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

  第一,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這是中國城鎮化的本質屬性。我國一些地區城鎮化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物輕人”“見物不見人”的現象,由此産生一系列問題。不能把城鎮化簡單等同於城市建設,而是要圍繞人的城鎮化這一核心,實現産業結構、就業方式、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等一系列由“鄉”到“城”的轉變。

  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合理引導人口流動,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不斷提高人口素質,在城鎮化過程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公平正義,使全體居民共用現代化建設成果。

  第二,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是四化同步的城鎮化。這是中國城鎮化的時代特色。工業化是主動力,資訊化是融合器,城鎮化是大平臺,農業現代化是根本支撐。城鎮化與工業化、資訊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是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彼此相輔相成。

  堅持四化同步,就是要推動資訊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城鎮發展與産業支撐、就業轉移和人口集聚相統一,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第三,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是優化佈局的城鎮化。這是中國城鎮化的內在要求。我國城鎮化佈局與資源環境承載力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面臨可持續發展的嚴峻挑戰。我國每人平均耕地僅為世界平均水準的40%,宜居程度較高的地區只佔陸地國土面積的19%,水資源、能源資源等每人平均水準低、空間分佈不均,生態環境總體脆弱,這對城鎮化空間佈局提出了更高要求。

  堅持優化佈局,就是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宏觀佈局,以綜合交通網路和資訊網路為依託,科學規劃建設城市群,嚴格控制城鎮建設用地規模,嚴格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合理控制城鎮開發邊界,優化城市內部空間結構,促進城市緊湊發展,提高國土空間利用效率。

  第四,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是生態文明的城鎮化。這是中國城鎮化的必然選擇。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追求,更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內在要求,成功的城鎮化必須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城鎮化。但目前,我國一些城市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導致大氣、水、土壤等環境污染加劇,生態環境受到破壞。推進城鎮化不能造成水體污染、霧霾頻發,而是要節能減排、綠色低碳,使城市成為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堅持生態文明,就是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鎮化進程,著力推進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資源,強化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減少對自然的干擾和損害,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産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管理模式。

  第五,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是文化傳承的城鎮化。這是中國城鎮化的應有之義。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無比珍貴的財富,也是我們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支撐。城市是文化融合的平臺,是人們的精神家園,城鎮化過程中要創造性地保護和傳承好歷史文化。

  堅持文化傳承,就是要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歷史文化稟賦,體現區域差異性,提倡形態多樣性,防止千城一面,發展有歷史記憶、文化脈絡、地域風貌、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形成符合實際、各具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模式。

  三、全面落實推進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的戰略任務

  新型城鎮化是綜合性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核心是以人為本,關鍵是提升品質,需要全面落實好四大戰略任務,著力解決好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區城鎮化等問題。

  第一,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按照尊重意願、自主選擇,因地制宜、分步推進,存量優先、帶動增量的原則,以農業轉移人口為重點,兼顧高校和職業技術院校畢業生、城鎮間異地就業人員和城區城郊農業人口,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城區人口50萬—100萬的城市落戶限制,合理放開城區人口100萬—300萬的大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城區人口300萬—500萬的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城區人口5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規模,到2020年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實現城鎮義務教育、就業服務、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障性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城鎮常住人口。

  第二,優化城鎮化佈局和形態,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優化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群,培育發展中西部地區城市群,構建以陸橋通道、沿長江通道為兩條橫軸,以沿海、京哈京廣、包昆通道為三條縱軸,以軸線上城市群和節點城市為依託、其他城鎮化地區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在發揮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基礎上,強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産業功能、服務功能和居住功能,把有條件的縣城、重點鎮和重要邊境口岸逐步發展成為中小城市。

  第三,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城市經濟、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資源環境對人口的承載能力。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有效預防和治理“城市病”。加快産業轉型升級,強化城市産業支撐,營造良好創業環境,增強城市經濟活力和競爭力。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和管理格局,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增強對人口集聚和服務的支援能力。提高城市規劃科學性,健全規劃管理體制機制,提高城市規劃管理水準和建築品質。推進創新城市、綠色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建設,全面提升城市內在品質。完善城市治理結構,創新城市管理方式,提升城市社會治理水準。

  第四,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加快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機制障礙。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四、統籌推進城鎮化相關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

  新型城鎮化涉及到人、地、錢、房和生態環境等諸多重點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尊重市場規律,統籌推進相關領域改革。

  一是推進人口管理制度改革。在加快改革戶籍制度的同時,全面推行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建立健全與居住年限等條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健全人口資訊管理制度,加快推進跨部門、跨地區的人口相關資訊整合和共用,建設覆蓋全國、安全可靠的國家人口綜合資訊庫和資訊交換平臺,實行以公民身份號碼為唯一標識,依法記錄、查詢和評估人口資訊的制度,為流動更加頻繁的人口服務和管理提供支撐。

  二是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根本上要靠制度改革。要按照管住總量、嚴控增量、盤活存量的原則,嚴格控制新增城鎮建設用地規模,嚴格執行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探索實行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與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掛鉤的激勵約束機制。在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前提下,賦予農民對承包地佔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要進一步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

  三是創新城鎮化資金保障機制。財力是城市發展的生命線,推進城鎮化必須建立多元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加快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培育地方主體稅種,增強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加快建立規範透明的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在完善法律法規和健全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基礎上,建立健全地方債券發行管理制度和信用評級制度,研究建立城市基礎設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通過PPP等多種渠道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建設。

  四是健全城鎮住房制度。解決好住有所居問題是實現居民安居樂業的重要前提。要加快構建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要建立各級財政保障性住房穩定投入機制,不斷完善租賃補貼制度;要通過調整完善住房、土地、財稅、金融等方面政策,構建房地産市場調控長效機制。

  五是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要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就必須改善生態環境品質,完善推動城鎮化綠色迴圈低碳發展的體制機制,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要建立健全生態文明考核評價機制、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資源環境産權交易機制。實行最嚴格的環境監管制度,建立區域間環境聯防聯控機制,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作者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責任編輯: 王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