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農業  > 正文

“汞都”萬山轉型之痛:10萬畝耕地受汞污染

2014-02-28 10:27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比深圳特區還早的我國首個縣級特區,曾以“中國汞都”享譽全國,卻因資源面臨枯竭而被列入全國第二批衰退型城市名單。

  官方資料顯示,萬山受汞污染的耕地土壤面積約10萬畝,涉及人口10萬人左右,土壤汞濃度0.207~255mg/kg,最大超標量572.3倍。在當地政府看來,萬山的汞污染不同於一般的工業污染,它是特定時代、特定體制下的産物。

  在生態修復與城市轉型兩座“大山”的重壓下,萬山將會如何突圍?為此,記者實地採訪了解到,在生態治理上,萬山寄望于國家資金扶持,同時依託于“中國汞都”這個品牌。

  2月19日下午,記者輾轉到達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這裡是一個沒有河流的狹長谷地。

  隨後,記者來到萬山鎮張家灣,這裡曾經是萬山特區的貴州汞礦第六坑,各種低矮、簡陋的青磚瓦房依山而建,其歷史可追溯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如今,這裡已被劃為萬山工業園區,遠遠望去,幾家化工企業的紅磚煙囪高高聳立。

  自2009年開始,萬山採用固化法治理汞礦附近的巨量廢渣,而被汞污染的土壤治理還未啟動。目前納入治理規劃的累計5萬畝耕地,將採用綜合修復法“排毒”。

  汞污染約10萬畝耕地

  “我們這兒是中國最早的特區。上世紀50年代,萬山幫國家還了8億元的外債,貢獻很大。”熟悉萬山汞礦的張家灣一位村民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説。

  在萬山鎮的東北方向,是由原貴州汞礦改造成的萬山汞都博物館,這裡展出的一張張歷史照片,再次印證了萬山特區曾經的熱鬧與輝煌。

  “當時,萬山特區有6萬多人,其中工人就有4萬多,這裡有冶建公司、有色金屬公司、金礦公司、貴州汞礦等。萬山以前很火,相當繁榮。不過現在汞礦資源枯竭了,開採完了,好多單位都搬到了貴陽,有些搬到了廣西。”上述村民感慨地説。

  2002年,貴州汞礦因虧損實施政策性關閉。雖然汞礦不再開採了,但留下來的汞污染卻一直潛藏在土壤中。

  根據萬山區委宣傳部向記者提供的資料,1950~1980年,萬山進行了大規模的開採冶煉,共排放含汞廢氣202.4億立方米、汞廢水5192萬立方米、廢渣624.2萬立方米,由於當時沒有明確的環保要求,肆意開採和堆放,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態環境。

  “汞污染的耕地面積約10萬畝,涉及人口10萬人左右,土壤汞濃度0.207~255mg/kg,最大超標量572.3倍。”上述萬山區官方資料指出。

  萬山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張小輝亦向記者表示,當時萬山區開採確實很粗放,但那是特定時代、特定體制下的産物,屬於“歷史性”污染。

  雖然如此,但土法煉汞一直是萬山的“特産”。受高利益的驅使,非法煉汞在當地屢禁不止。權威統計顯示,僅2013年,萬山區就查處了土法煉汞13處,搗毀土法煉汞爐灶70余座,沒收毛汞200余斤、廢氯化汞觸媒50余噸。

  汞廢渣嚴重破壞生態

  走進萬山國家礦産地質公園,猶如回到了當年汞礦開採的崢嶸歲月。據當地人介紹,這裡是萬山汞礦開採最古老的地方,古代各部落為了爭奪汞礦開採權,曾經火拼無數次。

  沿著崎嶇的繞山臺階向下,就是萬山汞礦著名的黑洞子。“黑洞子”之名來源於長期土法煉汞之後礦洞熏成了黑色。黑洞子所在的岩壁上下裏外均被掏挖成了蜂窩狀,洞與洞之間是相通的。公開資料顯示,萬山汞礦的地下採礦坑道長達970多公里,甚為罕見。

  山谷下游就是原來汞礦傾倒廢渣的地方,但現在很難找到廢渣痕跡,基本上全被土壤覆蓋了。記者看到,梯田狀的攔渣壩子一級一級地往山谷下游延伸,壩子最高處海拔高達幾十米,梯田邊沿與山腳銜接的地方被挖成了一條條溝渠。

  萬山區環保局辦公室主任田洪昌告訴記者,礦渣堆在山坡上,一遇到下雨或者發大水,礦渣就要往下面衝,給下游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影響。

  據萬山區環保局提供的資料顯示,以土壤環境品質標準三級標準值汞含量1.5mg/kg作為對比值,萬山老礦區下游的敖寨河兩岸受污染農田土壤汞含量25.68mg/kg,超標17.1倍;下溪鄉兩岸受污染農田土壤汞含量278.5mg/kg,超標185.6倍。更為嚴重的是,一遇到暴雨天氣,汞礦渣隨山洪而下,淤塞河道,導致敖寨河、下溪河兩岸部分農民因無地可種失去生産、生活條件。

  “從2009年開始,我們正式實施廢渣穩定工程,國家相關專家曾來指導過,主要辦法是用水泥將廢渣穩定,蓋上塑膠薄膜,上面附上土壤,再種上植物,從而減少對下游的污染。”田洪昌介紹稱,這是一種物理穩定法,這種方法存在諸多問題,比如若干年後廢渣可能會重新暴露出來,因此以後每年都需要對工程進行跟蹤監測與完善。

  記者注意到,針對上述廢渣固化工程,萬山曾為此投資2870萬元,新建攔渣壩7座、攔渣墻8道、攔砂壩1座、汞渣滲淋廢水處理工程4座以及截洪溝、排水管等配套設施。

  不過,如今隨著汞廢渣深加工業的發展,汞廢渣“變廢為寶”,身價倍增,未來會不會出現盜挖汞廢渣的現象,成了當地環保部門擔心的新問題。

  5萬畝土地納入治理規劃

  目前,萬山面臨著10萬畝受污染耕地的修復壓力,其中有5萬畝已納入土壤汞污染治理規劃。

  前不久,央視曾報道稱,萬山區下塘溪村一地塊土壤中汞嚴重超標,導致村民種的白菜從裏到外潰爛。

  萬山區承認一些地方的汞含量確實嚴重超標,但堅持認為土壤汞污染屬於歷史遺留問題,其治理修復也非一朝一夕可完成。

  國家環境保護有色金屬工業污染控制工程中心副主任閔小波向記者介紹説,針對土壤修復,目前國內主要採用加熱分離、原位修復、植物萃取三種方法。每種方法各有優劣,需要多種方法綜合運用。

  實際上,萬山區所採取的就是這種綜合修復的思路。田洪昌表示,“我們為了治理土壤污染,採用了三種技術辦法:對於重污染採用低溫熱解,中度污染採用固化技術,輕度污染採用植物修復。”

  田洪昌指出,低溫熱解法並不會破壞土壤結構,但涉及一些工程設備,投入成本較高;植物修復法的週期較長,最短也需要一兩年。“目前,最大的問題是針對土壤汞污染的成熟技術、案例還沒有出現,比如低溫熱解,在實驗室做可以,一旦落實到工程上就難了,所以我們一般更傾向於固化法。”

  據他透露,目前正在試點的項目採用的是化學固化,不同於穩定廢渣的物理固化。試點項目位於萬山區敖寨鄉金家場村,面積大概有4畝,預計投入資金50萬元。

  參與上述試點項目的一位環保工程師向記者表示,一般在活性形態下,汞容易遷移。化學固化的原理是,讓化學粉劑與土壤充分接觸,産生暫態反應,將汞的活性形態變成穩定形態,這種方法在美國已採用了近50年。

  據了解,目前萬山區納入土壤汞污染治理規劃立項的土地面積一共5萬畝,土壤修復計劃5年。其中,一期汞污染土地有4783畝,包括重度污染400多畝,修復計劃2年。

  治理資金寄望國家補助

  當前,萬山區規劃的5萬畝汞污染耕地治理需要投入多少資金?這筆資金從何而來?這些問題成了外界關注的焦點。

  萬山區檔案局局長、前萬山區委宣傳部副部長田必剛向記者介紹稱,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萬山汞資源逐漸枯竭。期間,萬山特區也曾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2000年,萬山區國內生産總值僅1.13億元,地方財政收入677萬元,農民每人平均收入1150元。

  記者注意到,2013年萬山實現財政總收入3.03億元,其中公共預算收入1.46億元,全年爭取上級補助資金逾10億元,但民生支出高達9.7億元。

  自身“造血”功能的不足以及民生開支過於龐大,讓萬山的生態修復面臨巨大資金壓力。

  對此,田洪昌透露,他們將全部申請國家資金扶持,只有等國家資金到位了,他們才有能力推進土壤修復工作。“國家本身已經在搞試點,包括廣東、廣西、湖南、貴州等6個區域,預計投入100億元。”

  那麼,這些資金以何種方式以及何時到位,關係著萬山土壤修復的實際成效。

  “國家篩選了這幾個試點區域來做土壤修復,就是因為這些地方重金屬污染比較嚴重。在很多地方上報之前,國家已經明確要拿出100億元來作試點,也就是説,國家的錢已經到位了,就看各地怎麼來編制具體治理方案了。”田洪昌表示。

  記者從萬山區提供的官方資料了解到,萬山區申報總投資20億元的 《貴州銅仁典型區域土壤污染綜合治理項目實施方案》項目已于2013年12月上報至環保部,目前正在等待進一步評審,將重點對下溪鄉、敖寨鄉沿河兩岸的4783畝污染耕地進行修復。

  “2013年,我們申請到了1420萬元的國家重金屬污染防治資金,週期大概需要一年。”田洪昌透露。

  修復效果評估難度大

  國家投入鉅額修復資金後,修復效果如何得到科學合理的評估,從而為更大範圍的土壤修復提供參考?

  記者注意到,貴州省環保廳早在2011年針對重金屬污染防治設立了《採冶廢渣等重金屬污染治理效果評價方法研究》項目,承擔這一課題的是貴州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該院院長吳攀表示,重金屬污染防治項目實施後對環境的改善效果到底怎麼樣,改善效果如何進行量化,這些都仍未可知。“我們在2012年拿下這個課題之前,還沒有看到國內這方面的研究。”

  按照他們的課題框架,土壤改善效果主要通過重金屬削減效應、經濟效應與生態效應三大指標來評估。

  不過吳攀表示,這個評估辦法最大的難點是年限問題,修復工程結束後多少年來評估合適?政府顯然等不了太久,這就需要與政府協商,“我們認為應分階段評估”。

  效果評估的另一難點來自於項目技術的隱蔽性。因為企業都有一些技術專利,項目實施後,污染減少量到底是由於採用了工程技術,還是屬於自然減少 (如下滲或植物吸收等),很難界定。

  第三個問題是採樣的代表性。因為土壤深度、位置等不同,重金屬污染的分佈差異性很大。

  耕地成土壤污染重災區

  實際上,萬山僅是當前全國耕地遭受重金屬污染的一個縮影,不過全國的這一污染數據仍是一個謎團。

  早在2011年初,國務院就正式批復了《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按照《規劃》,全國18個省區的4452家企業被納入重點監控名單,14個省區被列為重點治理省區,到2015年重金屬污染排放量要比2007年減少15%。不過,目前國內重金屬污染嚴重程度到底有多高,需要多少治理資金,上述《規劃》並未詳盡披露。

  去年《21世紀經濟報道》稱,全國有1/6的耕地受到重金屬污染,大概需要修復資金6萬億元。

  今年2月11日,環保部副部長翟青在接受香港《大公報》提問時表示,環保部正在編制《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行動計劃》,而土壤污染的準確數據還需要進一步的詳細調查,治理污染所需的修復資金也是一個未知數。

  記者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了解到,我國土壤污染總體形勢不容樂觀,局部地區污染嚴重,耕地正成為土壤污染的重災區。該中心正在推進“土壤污染綜合防治政策研究”課題。

  閔小波表示,目前國內重金屬污染治理已經有很大進展,但難點是技術推廣以及資金問題。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