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金融  > 正文

余豐慧:地方債務置換對銀行恐難構成實質利好

2015-03-13 11:27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字號:       轉發 列印

    ◎余豐慧

    在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11日澄清國務院批准的地方債務置換額度只有1萬億之前,曾有研究機構和媒體解讀為央行將推出10萬億級別的QE,這完全是噱頭般的炒作,也是為了吸引眼球所作出的曲解。

    由於法律上有明確的禁令,央行不能直接認購、包銷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雖然央行也有其他的間接手段可能達到QE的效果(比如央行給政策性銀行或者商業銀行再貸款,由政策性銀行或商業銀行購買地方政府債券),但我們目前還很難想像央行會像美聯儲那樣,直接從市場購債。

    不過在另一方面,今年的1萬億元或許只是個開始,明年、後年乃至再往後,地方債到期將越來越密集,還債壓力越來越大,置換額度超過1萬億元的規模也是大概率的事件。這麼大的流動性需求,如果採取政策性銀行購買的辦法,沒有央行再貸款支援是不可能的。當然,地方發債置換到期、高成本債務,如果新發行債券大部分都由商業銀行購買的話,那就另當別論了。

    這裡出來一個問題:市場普遍認為,地方債置換對銀行構成了實質性利好。這也是近幾天銀行股打雞血般上漲的原因。那麼,地方債務置換計劃對銀行到底是利好還是利空呢?這需要具體分析。

    如果説地方債確實存在較大風險,通過置換,銀行貸款能金蟬脫殼的話,那麼對銀行確是實實在在的利好。審計數據表明,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負有擔保責任、承擔一定救助責任三種債務17.9萬億元中,有將近11萬億元是銀行貸款。在這次置換中,商業銀行可選路徑有二:一種是新購買地方政府自行發行的債券,地方政府歸還銀行貸款,另一種比照過去將銀行貸款直接轉換成地方債券的做法。

    不過,無論是哪一種方法,一個事實是,銀行很難完全從地方債中解脫出來,資金也並不一定能完全收回到賬上。

    無論是此前的貸款還是置換後的債券,一旦項目沒有回報或者項目失敗了,風險承擔者都是銀行。同時,從收益上分析,銀行從貸款的高收益,轉到了地方債的低收益上。如果按照銀監會多次透露的地方債貸款付息正常的話,那麼,銀行收益將會較大幅度減少。具體減少多少呢?財政部發言人日前表示,匡算地方政府一年可減利息負擔400億~500億元,這其中多數將是銀行減少的利息收入。一邊是緩解地方支出壓力,另一邊卻是銀行收入減少。其實質是銀行向地方政府做了讓利。

    當然,對銀行唯一的好處是,將地方債從貸款科目轉到了投資的債券客戶,騰出來的貸款規模可以多發放貸款。不過,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企業普遍經營不佳,銀行發放貸款的意願並不強,甚至出現了惜貸情況。目前,銀行熱衷的是將資金在金融體系內進行拆借,即體內倒騰牟利,貸款並不是最好的選項。

    總體衡量地方債務置換,對銀行並不見得構成實質利好,反而可能轉化為利空。在此,提醒投資者不要被所謂的利好炒作和噱頭忽悠,應該仔細分析地方債置換對包括銀行在內各個經濟主體的真實影響,然後決定自己在股市等方面的投資行為。

    必須明確,地方債風險的根本來源,依然是地方政府主導的建設項目本身存在的風險隱患。如果項目本身壞掉了,無論對項目上投入的債務如何變幻手段、方式等花樣,最終都必然要付出風險暴露的代價。

[責任編輯: 陸金茂]

相關資訊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