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金融  > 正文

盤點奇葩險種:“BOSS莫怪險”上班遲到賠你錢

2014-02-07 09:17 來源:錢江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人在囧途險”、“春晚收視險”、“BOSS莫怪險”、“鞭炮險”和“吃貨險”......今年春節期間,各種各樣以創新名義的奇葩保險産品爭相開售。不過,記者發現,這些保險中大多數産品除了承保內容稍有應景創新外,主要承保責任還是“舊酒裝新瓶”。

  我省保險業人士提醒,消費者購買不要單看名頭,更應該詳細查看保險合同。

  不少意外險很噱頭

  節後上班遲到賠你錢

  昨天很多高速大堵車、動車晚點,很多人擔心:萬一今天早上不能準點趕到單位怎麼辦?有家保險公司提前為你考慮了——蘇寧易購和華泰財險推出了“人在囧途險”和“BOSS莫怪險”。其中,“BOSS莫怪險”指的是針對春節回家過年、擔心趕回節後上班時因各種交通意外導致遲到的職場人士,由保險公司賠付遲到造成的工資補貼。

  “連看大年夜的央視春晚都被保險公司盯上了,現在這保險公司還真啥都敢包攬啊!”春節前夕,不少杭州市民收到一家保險公司的促銷郵件後,多少有些意外。

  安誠産險在全國不少城市推出的這款“春晚收視率保險”宣稱,消費者投保後除了有10萬元的人身意外保障外,還能參與猜測2014年春晚收視率區間。如果猜中,投保人還可獲得不同數額的購物卡和積分獎勵。

  春節期間請客聚會少不了,萬一吃壞了肚子怎麼辦?國華人壽推出了一款“吃貨險”,如果消費者由於食物中毒引發住院,保險賠付醫療費用,如果因食物中毒造成身故的,保險公司一次性賠償5萬元。

  生命人壽也很”貼心”,針對喜歡放鞭炮的孩子推出一款9.99元的鞭炮險:如果孩子因放鞭炮而導致傷殘,保險公司可賠付3萬元的身故和殘疾保障、5000元意外醫療費用補償。

  奇葩險盛行,緣起去年中秋的“賞月險”,消費者該不該為此掏腰包?“這些主打春節市場的保險産品名字雖然聽上去很新穎,但大多數保險都屬於在以往意外險主險的基礎上,應景附加了一些春節特有的意外情況,承保責任大同小異。”我省保險行業相關人士坦言,如果消費者之前已經購買了人身意外險、交通意外險、旅遊綜合險的消費者,這些所謂的“鞭炮險”、“人在囧途險”、“吃貨險”承保的意外情況基本都已經在保障範圍之內,消費者沒必要重復購買,多花冤枉錢。

  壽險理財紛紛“觸網”

  用高收益博眼球

  意外險越來越噱頭,壽險産品也不甘寂寞。在阿裏餘額寶、微信理財通等新興網際網路理財“利器”橫空出世的挑戰下,從傳統渠道移到網上銷售,並用 “高收益”作為賣點吸引消費者。

  最新消息表明,支付寶將在元宵節期間針對餘額寶用戶推出預期收益率達7%的保險理財産品。業內人士透露,該保險理財産品與一家壽險公司合作,産品類型為萬能險,投資年限為一年,保本保底,該産品的總規模為3億元左右。

  保險理財産品觸網已有一段時間。去年“雙11”期間,網際網路上的高收益保險理財産品就火了一把。國華人壽創造了10分鐘內銷售“破億”的記錄,僅“雙十一”當天就成交5.26億元,共有2.13萬客戶購買了其收益高達7%的網銷保險産品。生命人壽除了給出5.32%的預期收益率,還另外附送1.8%的淘寶“集分寶”,銷售也迅速“過億元”。

  保險理財收益過高

  警惕潛在風險

  不過,高收益的理財保險産品也引發了市場對其償付能力的擔憂。以國華人壽為代表的中小型保險公司,雖然憑藉網際網路渠道實現規模上跨越式發展,但承諾高收益也給險企的投資收益能力和償付能力提出了挑戰。去年11月中旬,國華人壽、合眾人壽就因償付能力低於150%,而被監管部門暫停增設分支機構。

  保險産品借助網際網路“強勢回歸”,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引發了不少爭議。如跨區域經營、大張旗鼓促銷返現等涉嫌“打擦邊球”的銷售模式,以及對網銷産品只談收益不談風險,保障功能“形同虛設”等問題,都引發了市場和監管部門的廣泛關注。

  我省保險業一位資深人士坦言,“目前保險資金的長期投資收益也僅僅在5%~6%之間,而網際網路上的保險産品卻動不動就給出高達7%的收益,實際上大多數都是‘賠本賺吆喝’,收穫的僅是宣傳效應及規模擴張。”

  保監會相關人士也表示,此類高回報要求的保險業務,消費者要警惕各類潛在風險。

[責任編輯: 林天泉]

相關資訊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