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京津唐及環渤海  > 正文

北京市住建委:北京房價將保持穩定 不會大起大落

2015-08-04 08:41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通州定位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後,通州核心區項目開始出現價格走高,週邊項目捂盤惜售的現象。昨天,北京市住建委主任徐賤雲做客北京城市管理廣播“市民對話一把手”節目回應稱,通州要嚴格執行限購政策,嚴厲打擊開發商捂盤惜售、哄抬房價的現象。同時,為了保障自住房的品質與商品房相同,自住房銷售合同的示範文本,也將在2到3個月內出臺。

  商品房價格

  房價今年穩中有升

  北京市住建委主任徐賤雲介紹,從總體來看,北京現在的房屋成交量還是比較多。但房價還是基本穩定的。“和去年相比是穩中有升,可是去年北京的房價總體來説是下降的,所以今年穩中有升我們認為是一個恢復性的上漲。”

  徐賤雲表示,北京一直按照國家的各項調控政策措施來調控房地産市場。通過這幾年的調控,投機性和投資性的需求基本上被遏制了,市場上基本為自住型和改善性的需求,無論是供方還是需求方總體上還是比較理性的,對於房價的預期也比較穩定。

  “我們認為房價在經歷了恢復性的上漲以後,將會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不會有大起大落。”

  回應通州樓市

  五項措施嚴打哄抬房價

  今年5月份以後,北京東部地區商品房成交量增加了不少。針對近期北京通州區房地産市場熱炒的城市副中心的概念,徐賤雲表示,針對房價區域上漲,捂盤惜售的現象,北京市住建委採取了五項措施。

  一是嚴格執行現有的各項房地産調控措施,特別是對商品住房限控政策,和個人轉讓時,非滿五唯一的住房徵收20%所得稅的政策。二是加強土地市場的秩序管理。三是加強房地産市場的監測分析,會同屬地部門密切監測通州區的房屋成交情況和價格的情況。四是加強在售項目的檢查和對房地産經濟機構的監管。重點對媒體負面消息比較多、投訴比較多的項目實行綜合的執法,嚴厲打擊捂盤惜售虛假宣傳,惡意哄抬房價的行為。五是加強輿論宣傳和引導,及時解讀市場。

  規範自住房

  銷售合同範本將出臺

  從2013年北京市推出了自住房政策以後,北京已經開通網上申購的項目46個,提供房源是46765套,實現了搖號分配35772套,已經認購了34000套,一次性認購率達到95%。據徐賤雲表示,從需求看,目前全市的申購家庭達到32萬戶,需求的量仍然是很多,總體來看自住房的銷售保持平穩。

  “今後自住型商品房,還會作為我們産權性保障房的一個主要的類型來繼續開發建設。繼續保持相比周邊商品房便宜30%的價格水準。具體建設比例則要看申購家庭情況和房地産市場情況。”

  徐賤雲表示,自住房是具有保障性質的商品房,銷售合同不同於一般商品房的買賣合同。北京市住建委也將在2到3個月的時間內,出臺自住房銷售合同的示範文本,建立合同風險評估機制,並組織專家對擬簽約的銷售合同進行審查,確保合同內容合法合規。同時,還要加大合同公開力度,今後,自住房在開通網上申購時,要同步公示銷售合同,徵求申購家庭的意見,接受社會和媒體監督。

  保障房建設

  企業自建保障房不得定向分配員工

  今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截至7月底,北京市的保障性住房新開工建設7.5萬多套,完成了國家安居建設協調小組今年下達給北京市10.5萬套建設任務的71.9%,基本建成了5.9萬多套,完成了年計劃的73.9%。“十二五”期間已累計完成92.8萬套,完成了“十二五”總任務100萬套的92.8%。

  針對此前熱議的國企自建的保障房究竟是不是福利房?徐賤雲表示,從2011年開始,北京先後出臺政策,鼓勵市屬國有企業利用自有存量用地,在符合規劃條件的前提下,建設經適房、限價房和自住房,用以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此外,市屬國有企業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還可以利用自有土地建設棚戶區改造的定向安置住房。

  “無論是經適房、限價房,還是自住房、定向安置房,這四種房源都不是定向分配給國企員工的。”徐賤雲稱,這些房源在供應對象、分配方式和程式上,與其他的保障房完全一致。即使是國有企業員工,也得參與公開報名、審核、搖號、選房的程式,沒有任何優惠。因此,不存在福利分房情況。 記者劉雪玉

[責任編輯: 王偉]

相關閱讀: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