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京津唐及環渤海  > 正文

北京公交集團:“公交地鐵票價比應1:3”

2014-07-16 08:40 來源:新京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對於北京此次公共交通票制票價調整,北京公交集團昨日表示,票制票價調整應遵循同城同價、按里程付費等原則,票制票價定到何種程度,應至少考慮公交企業的簡單成本狀況,建議地面公交與軌道交通票價比例應設定在1:3左右。

  公交企業收入與成本嚴重倒挂

  據公交集團介紹,截至2013年底,企業共有公共電汽車22555輛,公共電汽車線路785條,其中郊區線路183條,線路長度為18978公里,年行駛里程13億公里,每天行駛356.13萬公里,年客運總量達到46.30億人次,日均客運量1268.58萬人次。

  北京公交集團宣傳部長南濤認為,低票價政策自實行以來,在吸引和改變市民公共出行方式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這背後是市政府財政對公交的大量補貼投入。在這種形勢下,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遇到了很多困難,主要體現在:長期的低票價政策與成本的剛性增長,造成公交企業收入與成本嚴重倒挂;地面公交與軌道交通低票價政策不匹配的問題造成客流分佈不合理;收入低致使服務的改善受到較大限制,與社會提升公共服務的需求存在差距等。

  建議建立票制票價正常調整機制

  公交集團認為,票制票價調整應遵循公交優先、同城同價、按乘坐里程付費、合理分擔成本、建立票制票價正常調整機制的原則。此外,地面公交與軌道交通票制票價還應科學匹配。由於地面公交與軌道交通的運輸功能不同,應統籌規劃地面公交及軌道交通票制票價,合理引導客流分佈。參考上海等城市的做法,建議地面公交與軌道交通票價比例應設定在1:3左右。

  “票制票價定到何種程度,應至少考慮公交企業的簡單成本狀況。”公交集團表示,與上海、天津、廣州、深圳這些城市相比,北京當前公交票價偏低,因此北京的票制票價即使不能完全覆蓋簡單運營成本,也應參考兄弟城市票價,設計北京的票價水準,從而達到政府、企業和乘客合理分擔成本的目的。

  此外,結合票制票價調整還應同步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如:應將對學生的優惠範圍為18歲以下學生人群;為便於管理,建議實行65歲以上老年人刷卡免費乘車或暗補改明補;鋻於多樣化公交服務方式的出現,在票制票價調整中,應明確公交多樣化服務的定價機制,出臺相關票制票價指導政策。

  老人圖涼快坐公交擇菜

  我駕駛的1路車途經兩個超市,兩個菜市場,因為車上有空調,早上7點左右,一些老年人買菜後圖涼快不願意下車,一邊坐車一邊在車上擇菜,如果坐一個來回,自己的菜還沒有擇完,就到對面再坐一個來回。一上午會拉他們三四回。

  ——1路公交駕駛員常紅霞

  公交專用道常被私車佔

  我開的是無人售票車。很多外地乘客在勁松橋東坐車去北京歡樂谷玩,上車時投5塊錢或者10塊錢。聽我説只需要1塊錢的時候,都説北京票價太便宜了。另外,北京公交專用道經常被私家車佔用。一趟下來標準時間是100分鐘,但是經常需要150分鐘,路上不敢喝水。

  ——41路公交駕駛員孟大鵬

  ■ 其他城市公交票價

  上海公交 單一票制1元、2元,以2元為主,分段票制2元起價

  天津公交 單一票制1元、1.5元、2元不等,分段票制1.5元起價

  廣州公交 全部分段票制,1元、2元起價

  深圳公交 單一票制2元、2.5元、3元不等,分段票制2元起價

  ■ 焦點

  5年來公交客流日減25萬

  據北京公交集團介紹,2009年北京公交集團全年客運量接近50億人次,此後客運量逐步下降,至去年客運量為46.3億人次。5年來客運量下降3.7億人次,折合每天客運量減少約25萬人次。

  對於北京公交客運量下降的原因,北京公交集團認為部分與地鐵的2元一票制有關。由於地鐵全線網“一票制2元”,造成地鐵客流猛增,其中很多中短途乘客流向地鐵,不僅導致地面公交企業客流降低、收入降低,也導致地面公交未能很好地發揮在公共交通體系中應有的功能作用。

  公交將開通季節性專車線

  針對公交服務品質的提升,北京公交集團介紹,還將進一步加大線網優化調整力度,探索公交多樣化服務新方式,大力發展定制公交商務班車服務和其他服務方式。擴大企事業單位通勤班車業務,開通季節性專車線路和旅遊觀光線。

  本組稿件采寫/新京報記者 鄧琦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