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京津唐及環渤海  > 正文

北京企業涌向非洲淘金(聚焦京城)

2014-07-15 14:46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到非洲去!

  用“廣闊天地,大有作為”這句話來形容今天中國企業家眼中的非洲大陸,或許是再合適不過了。在這片擁有近11億人口、60個國家和地區的世界第二大洲,到處可見“中國製造”的字樣。從境外投資、工程承包,到服務貿易、總部建設,“十二五”期間,首都企業通過各種方式開闢非洲市場,有力助推了産業優化升級和京企的國際化戰略佈局。

  數字電視走進非洲家庭

  走在坦尚尼亞的街頭上,街邊咖啡館的電視機里正在熱播的,或許正是廣受非洲人民喜愛的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曾幾何時,收看這樣的電視劇,對於非洲人民來説是“奢侈”生活——非洲的數字電視市場初裝費200多美元,收視費每月50—100美元,看電視只是少數有錢人的特權。

  而這一切,被一家叫做四達時代的北京企業改變了。“我們2002年進入非洲的時候,非洲廣電非常落後,有的國家臺甚至都只有一個頻道。四達那個時候就提出,一定要把我們的數字電視帶到非洲去,要讓每一個非洲家庭買得起、看得起數字電視。”四達時代集團副總裁郭子琪對本報記者説。

  今天看來,這個目標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現實。以通訊起家、以世界級的傳媒集團為願景的四達時代,在非洲已經建起了5座數字電視播控中心,11座地球衛星上行站,102座地面數字電視發射臺,23座移動電視發射臺,無線數字電視傳輸平臺覆蓋了非洲80%的人口;採取了每月收取3—5美元就可收看30套節目的行銷策略,讓數字電視不再是奢侈品和壟斷産業,包括38套中國內容頻道在內的320個頻道給非洲所有普通家庭打開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戶。目前四達在非洲的數字電視用戶量已經突破了400萬。

  這僅僅是中國企業走進非洲的一個縮影。據商務部數據顯示,2013年,中非貿易總額再創新高,達到2000億美元(約合12429億元人民幣)。自2009年起,中國已連續5年成為非洲最大貿易夥伴。

  “定制開發”幫助當地就業

  不僅是貿易額的快速增長,近幾年來,中非貿易産品和種類也在發生快速變化。通信設備、電子和電氣設備、機動車輛等産品從北京源源不斷地輸入非洲,強化了京非兩地的商貿聯繫,並且在産業模式上不斷進行調整和拓展,促進了首都企業的産業升級和優勢佈局。

  作為汽車行業佼佼者的北汽福田就是其中典型案例。7月12日,福田汽車在肯亞的KD工廠正式投入生産;同時,福田歐輝客車聯合北京市交通委,將為東非的最大城市內羅畢提供了一整套交通運輸的系統解決方案。相比原先以出口産品為主的單一國際化模式,福田汽車開拓了為海外市場提供全方位的交通解決方案這一與眾不同的海外戰略,這也是汽車行業“走出去”過程裏具有標誌意義的一步。

  福田汽車集團乘用車市場與品牌總監霍焱表示,“非洲對於全球汽車産業來説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中國商用車市場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趨於飽和狀態,上升空間已經不大。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企業要進一步發展,‘走出去’是一個必然選擇。此次北汽福田在肯亞建KD工廠,也是福田汽車從貿易模式轉型行銷模式的又一座重要豐碑。”

  “通過KD組裝生産,可以減少一部分進口關稅。肯亞等國的整車進口關稅是45%,建設KD工廠後,我們的出口散件關稅就降低了很多,這對當地經濟和就業也是一種促進。”霍焱説。

  加強合作有利雙方經濟

  人口紅利和低成本的原材料,這是任何具有“後發優勢”的國家或地區發展工業最為關鍵的兩項有利因素。未來15—20年,非洲具備全球最高年輕人口比例和最大的新增勞動人力。在2050年前,15歲—24歲之間的非洲人將從現在的2億增加到4.5億。而非洲本地擁有的大量金屬、農業、牧業、能源原材料,包括眾多重量價值比低、運輸費用昂貴的材料,都使當地具備了發展初加工業的優勢。

  走進非洲、融入世界。隨著中國逐漸成為全球性的重要經濟體,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的戰略落地也是中央和北京市政府“走出去”號召的積極成果,更是我國積極助力非洲建設的重要行動。在非洲大地上,中國企業帶來的不僅僅是産品和服務,也是機遇和市場,甚至是社會水準的改善。

  “為普通百姓做事,這是四達能夠在非洲得到這麼多國家高度認可的最重要的原因。雙方的合作不僅是讓中國的聲音得以在非洲大地傳播,也讓非洲産業升級有了強大的助力,這是中國企業能夠成功走進非洲的關鍵因素。”郭子琪説。

[責任編輯: 李佳佳]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