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京津唐及環渤海  > 正文

京津冀一體化 政府與市場如何定位

2014-06-16 14:07 來源:中國證券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今年以來,京津冀協調發展成為關注焦點,在決策層要求下,三地將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勢,抓緊編制京津冀一體化發展規劃。

  説到規劃,主體是政府。政府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如維持社會公平正義,也包括牽頭設計好、實施好城市規劃。首都發展戰略幾經變化。上世紀80年代初,北京已明確不提建設産業中心,而是要發展政治、文化中心。然而實際發展起來,其實一個中心都沒少。跟其他經濟體相對比,在半個多世紀的研究與發展過程中,首都都市圈的政府規劃沒有體現出應有的高水準。

  規劃這個事情,政府如果沒有高水準,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是不是市場能起到替代作用?個人認為,以市場試錯的方式替代政府規劃總體上也不可行。在連片不動産的概念上,一旦實物形態形成以後,要往回糾正太困難。從另一個角度説,對市場的作用要充分重視,但不是簡單地允許市場主體在通盤發展中,以試錯法去解決國土開發、城市發展頂層規劃問題。

  各地的開發通盤設計,以及京津冀一體化發展設計,要有高水準的、經得起歷史檢驗的長期方案,由決策層拍板,部門具體牽頭組織規劃。但最後規劃中總會有爭議,專家群體意見也未必統一,那麼決策層如何拍板?這就需要有高水準的判斷力。我認為,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中,規劃一定要至少覆蓋一、二百年的發展。比如,在巴黎的輻射狀規劃確實很有想像力,跟輻射狀城市規劃相配套的還有排水系統,幾百年過去以後,現在仍然有充分的容量,還派生出很多城市故事。幾百年的過程中怎麼決策?我不相信這只是市場試錯試出來的,而是要求決策層具有高判斷力、高水準的頂層規劃。

  高水準的頂層規劃,應包括都市圈概念下的功能配置合理化,産業群概念下的産業配置合理化,文教科衛社會事業功能的合理化,再加上城鄉一體化生態環境、人文要求要素等。

  在頂層規劃之後,一定要解決京津冀三地“互不買賬”的問題。如果在實施中各方互不買賬,那麼再好的規劃實施起來也會捉襟見肘。有沒有一個有效的執行與協調機制,超越三地行政區劃的狹隘眼界,真正尋求合理共贏,也是京津冀一體化的一大考驗。

  一個反面案例是廊坊東方大學城的興建與發展。按理説,,一邊是天津,一邊是北京,中間是廊坊“洼地”,興辦大學城很合理。然而,經過幾年的發展,這個大學城並不十分成功。相關的問題,一是涉及開發商本身,開發商拿到一部分地違規經營高爾夫球場;二是交通運營關係理不順,這就涉及京津冀協調問題。沒有周圍配套和文化積澱,經營失敗也是必然結果。

  政府該做的規劃沒有到位,市場主體積極性也産生了扭曲,利益衝突發生以後,又沒有政府有效協調,結果把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拖黃了,各方利益變成了“多輸”。這個事情應該説教訓為多,包括政府規劃、市場作用,以及雙方如何形成良性互動。這篇大文章確實值得好好總結。

  在政府與市場主體的互動方面,如果能夠真正按照法治化和契約社會的精神,把民間市場主體拉進來,應該鼓勵PPP概念下的公私合作或稱“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機制,讓市場之手充分發揮優化作用。一方面,應由政府牽頭,讓專家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形成一個高水準的通盤規劃。另一方面,在這種規劃下,讓過去已有的市場主體可介入小區開發或綜合體開發,甚至升級為連片開發。當然,要盡可能以比較高水準的法治環境和契約精神做保障。

  政府讓企業積極參與,企業應得到的是長期穩定的、但不是特別高水準的回報。政府既不越位,也不缺位,以高水準的決策抓住京津冀一體化的戰略機遇,使這一輪爭取有一個像樣的通盤規劃;另外一端,讓市場主體充分發揮作用,吸引、尋找國際國內的主體,一起參與交通、水務、電氣、垃圾處理、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讓政府和市場兩隻手真正相得益彰地推進京津冀一體化合作,這是最值得追求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優化社會治理。在新型城鎮化、新農村建設、城鄉一體化概念融合的時候,社會治理應得到問題導向下的重點提升。

  應該説,京津冀一體化也提供了一個機會,促使我們想得高一點,全面考慮問題導向下如何提升公共治理水準。這個治理應是多元主體互動,不是簡單的自上而下,應把管理和自管理、組織和自組織、調控和自調控優化結合在一起,尋求最大的包容性,尋求最大的活力潛力釋放。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