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京多數醫院“強賣”待產包 疑問重重被指牟利
記者從北京市多家醫院購買待產包,所含用品、價格差異較大。其中大部分均為醫院強制出售給產婦。
西紅門鎮一處院內,挂著待產包生產廠家的牌子。院內留守人員否認生產待產包。
在雙利華茂一間辦公室的牆上,挂著的訂單顯示,多家醫院在此訂購嬰兒套裝。
待產包,幾乎是每位待產產婦在醫院的“必購”用品。其背後,卻存在著諸多疑問。
近日,新京報記者調查北京10家設有產科的醫院,其中9家醫院均明確表示,產婦必須購買由醫院提供的“待產包”,拒絕產婦自帶新生兒衣物進產房。“為保證產房的無菌環境”是多家醫院強推待產包的原因。
但一些入院待產的產婦卻對此並不認同,除了認為150元到700元的價格偏高外,包里很多用不著的物品也讓他們覺得“白花錢”。
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大部分醫院購進待產包不從醫院走賬,有些醫院和採購方還被指以虛開票據的方式,獲取提成。而部分醫院提供的待產包廠商,其廠址留守人員卻否認生產。而對于待產包的監管,目前也屬于“真空地帶”。
在北京婦產醫院生了兩胎的吳女士,每次都要在購買醫院的待產包時花一筆錢。
2012年6月,初當媽媽的吳女士住進北京婦產醫院待產,準備的衣服和用品,均被拒絕帶入產房。“我把寶寶服用開水煮了都不行”,吳女士說,護士告訴她待產用品得經過消毒,最後只得在醫院購買了待產包。
去年,吳女士在北京婦產醫院生二胎,辦入院手續時,仍被告知要去購買待產包。待產包的“內容”和一年前一樣,包括2套嬰兒服裝、裹單和大人護墊等用品,總共花費292元。
“我拿上次包里沒穿過的小衣服都不行,只要住院就得重新買一套。”吳女士感到疑惑。
自備待產包拒入產房
記者探訪10家醫院,9家“強賣”待產包,部分待產包“不見真面目”,所含物品並非必需
拒絕產婦自備待產包進產房的,不止北京婦產醫院,在記者探訪的北京婦產醫院、復興醫院、北醫三院等10家醫院,9家存在要求孕婦必須在醫院購買待產包,僅產房里備有公用嬰兒服的協和醫院表示可自願購買,但產婦自備的衣物仍然不能進產房。
“必須得買,不買不行”,北大人民醫院、復興醫院等多家醫院稱,即便孕婦自帶的待產包密封或經過消毒,也不能進入產房。北京婦產醫院宣傳科工作人員就此解釋,醫院是一種特殊環境,因新生兒免疫力低,防止交叉感染,才會使用醫院提供經過消毒的無菌待產包。
有的產婦在花了錢之後,也不知道待產包是什麼樣。王女士今年3月在朝陽區一家醫院生產後,從產房抱出的寶寶,身上已經穿好醫院待產包里的小衣服。之前花722元購買的待產包,一直沒有見到過。
與該醫院相似,多家醫院都是在產婦入院時要求其購買待產包,臨盆前才拆包,產後為孩子穿好寶寶服,將孩子抱出。
“孕婦生完孩子從產房出來後,如果待產包里的東西沒用上,只要不拆包裝可以退回。”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產科護士長趙女士表示,產婦生產完回到病房後,會有專人到病房收取待產包的錢。其他受訪醫院則未明確待產包是否可以退貨。
而待產包里面的物品,也不一定全能用得上。北京市婦產醫院產婦吳女士說,她生頭胎時裝著寶寶服、小帽子、睡袋的待產包,至今沒有拆封,“用不上,孩子長得快,而且我生產前也準備了好多。”最後,這套多出來的待產包只能壓箱底,“也沒法送人,因為各醫院都賣,產婦都有。”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有權自主決定購買或者不購買任何一種商品。”北京市君永律師事務所律師杜福海認為,醫院強制銷售待產包屬強迫交易,醫院若出于消毒衛生的考慮,完全可以提供消毒設備,而非指定某一種產品要求購買。
各醫院待產包差異大
價格、“內容”各不相同,經銷商稱待產包所含物品多個廠家提供,由醫院組合後出售
記者探訪北京10家有產科的醫院,並購買了多家醫院的部分待產包,發現各家醫院待產包內所含用品不同,價格從150元至700元不等,有的醫院,順產和剖腹產使用的待產包,價格也不一樣。
北京市博遠婦嬰衛生用品有限公司(簡稱博遠公司)是多家醫院待產包中嬰兒服的生產商,該公司宣傳冊顯示,公司于1998年開廠至今,一名負責人介紹,全北京70%的醫院,待產包中的嬰兒服由其公司供貨。
該公司負責人提供的嬰兒用品價目表顯示,如果按給醫院的批發價全部配齊,待產包內的一套用品只需102元。
從博遠公司進貨的北京世紀壇醫院,其待產包150元售價在所有受訪醫院中最低,即使如此,也比批發價高出47%。
除了價格差異,受訪醫院的待產包,“內容”也各不相同。
博遠公司的負責人說,待產包內除了嬰兒服,還會有尿墊、吸奶器、護膚霜等,這些物品並非一家廠家提供,醫院會根據需求購進不同的廠家的產品後,組合在一起提供給產婦。
多家醫院解釋稱,各醫院產房的設施配備和產婦需求不一樣,所以待產包里的東西也不一樣。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