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京津唐及環渤海  > 正文

北京“拼車”規範化 可操作性待提升

2014-01-07 10: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拼車作為一種便捷、經濟、高效的出行方式,不僅使“拼車族”享受到便利,而且能夠節約能源、減輕尾氣污染,緩解交通壓力。但各地通常從安全形度考慮,對“拼車”持禁止態度。日前《北京市小客車合乘出行的意見》出臺,使“拼車”這一行為有規可循。

  “你拼過車嗎?”在大街上隨機問路人,約3成人回答“拼過”;“當場給錢嗎?”大部分人説沒有當時給,因為經常搭熟人的車,平時會給點小禮物表示心意;出乎意料的是,有近8成的受訪者承認拼過“黑車”,在一些熱門的商業、餐飲場所,計程車不好打,趴活的“黑車”司機往往湊幾個順路的跑一趟。

  目前,各地政府通常從安全形度考慮,對“拼車”持禁止態度,私家車收費載客則按“黑車”治理。新年伊始,《北京市小客車合乘出行的意見》一齣臺,便引發廣泛關注。贊成者表示,“拼車”出行既環保省錢,又能減輕交通壓力,很多媒體也給予了積極評價。作為內地首個“拼車”指導意見,其出臺標誌著“拼車”在首都被正名,“駛”上了規範化的坦途。

  受訪者中,老張和小單的情況比較典型。他倆住在北京西南四環的相鄰小區,上班都在朝陽區CBD的寫字樓,小單從3年前就開始“拼”老張的車。

  “都慢慢成好朋友了,他不收我的錢。”小單告訴記者,兩人每天大致約定見面時間和地點。雖不收錢,但小單逢年過節會送老張一些禮物表達謝意,或者送老張一些金額不等的加油卡。

  此前一直“擺不到臺面上”的“拼車”行為在小單眼裏覺得太普遍了,“小區QQ群、業主微信群裏經常有找順風車的資訊,大家簡單商量商量就談成了。”他説,“坐公交太慢,坐地鐵太擠,拼車雖然多花了點錢,但是節省了很多上下班的時間。”

  可是,“拼車”的時候如果發生事故或糾紛怎麼辦?小單告訴記者,“我同事曾開車捎帶過別人,結果半路發生了事故,處理起來很麻煩。如果拼車前有個協議,就可減少糾紛。”

  《意見》明確,提倡合乘各方通過簽訂合乘協議的方式明確出行線路、乘車地點、安全責任、分攤費用等各自權利義務,並在合乘前進行資訊核實,確保行車規範和安全。同時,禁止臨時隨意合乘攤算費用,避免黑車搭上合乘的“順風車”。

  “《意見》最大的期待或將是鼓勵支援公益性合乘並將允許分攤合乘費用。”順風車公益活動發起人王永在其微博上表示。

  在如何區分合乘和拼“黑車”問題上,《意見》也給出明確的標準:從性質上看,合乘是以互助為目的,“黑車”是以盈利為目的,收費較高。從職業上看,合乘的車主往往是私家車車主,有正當職業;而“黑車”車主多是以開“黑車”為生。從目的地看,合乘開往的是車主的目的地,而“黑車”開往的是乘客的目的地。路線上,合乘的路線相對固定,而“黑車”的路線並不固定。

  儘管《意見》對合乘和拼“黑車”設定了標準,但仍有人擔心,“黑車”會不會制定虛假協議,披上合乘的“正規”外衣?尤其是很多拼車行為都是偶發的、非專業的,用一紙專業協議來界定拼車性質,會不會因為這道程式而嚇退了車主拼車的念頭?此外,在很多人看來,《意見》條文過於細緻,也缺少可操作性,究竟有多少人會在拼車時帶著合同文本呢?

  新生事物總會引發各樣的議論,也總在不斷的實踐中得以完善和充分,對於拼車這個話題,我們將持續跟蹤關注。

  “合法拼車”應在多地“上路”

  周義興

  北京出臺國內首個小客車“拼車”指導意見,對“合乘”作了定義,對合乘協議與合乘目的等作了規定,明確允許合理分攤合乘費用。筆者認為,北京“拼車”規定,可在多個城市“上路”。

  行政管理制度的設計與安排,須具備一個行政取向,即相關的公共管理規定除了要有明確的行為指向外,還應具備對人們的日常行為正向引導性影響。北京市“拼車”政策的出臺,于私,可為合乘人節約出行費用;于公,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城市交通擁堵與減輕空氣污染。一個政策,産生“節約”與“環保”兩個行為導向,無疑能對公眾的日常行為方式發揮隱性指導作用,後期積極效果值得期待。

  京滬穗等一線城市及武漢、南京等二線城市,交通擁堵、環境堪憂幾乎成了大城市通病。“拼車”合法化的嘗試,打破了原有交通管理的禁忌,在不增加機動車供應,不增加道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情況下,有效提升了城市運載能力,減輕了機動車尾氣排放,可謂“四兩撥千斤”。這一做法值得多地借鑒。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