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財經觀察:“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反思

2015-12-04 13:31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新華網裏約熱內盧12月4日電(記者陳威華 趙焱)20世紀70年代中期,巴西的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GDP)接近5000美元,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直到2014年,根據巴西官方統計數字,巴西每人平均GDP按當時匯率計算約合11345美元,仍沒有突破聯合國劃定的中等收入國家行列,陷入了所謂“中等收入陷阱”。

  與巴西形成鮮明對比的是,1980年韓國每人平均GDP僅為2200美元,不到巴西的二分之一;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5年韓國每人平均GDP將達到3.66萬美元,是巴西的兩倍以上。

  難以走出的“收入陷阱”

  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是指當一個國家的每人平均收入達到中等水準後,由於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最終出現經濟長期停滯的狀態。

  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在拉美33個國家中,除海地屬於低收入經濟體、一些加勒比小國屬於高收入經濟體之外,包括巴西、阿根廷在內的其他國家都屬中等收入國家,經濟狀況長期徘徊在同一個水準,無法步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

  其實,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拉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準並不低,阿根廷和智利甚至高於一些歐洲國家。到20世紀70年代,智利、墨西哥、巴西、哥倫比亞等國均達到中等收入水準。整體而言,1950年至1980年期間是拉美經濟發展的“黃金期”,整個地區年均增長5.3%;其中,巴西在1968年至1973年期間,更是取得了10%以上的高速增長。

  當時,拉美各國普遍實行“進口替代戰略”,以發展本國工業産品替代從歐美進口製成品,減少對外國的依賴。但這種長期內向型的發展模式,導致經濟結構失衡,外貿出口減少,投資不足,資金短缺,不得不大量舉借外債。1970年至1980年間,拉美地區外債從270億美元增至2310億美元。

  20世紀70年代的能源危機使國際經濟陷入蕭條,拉美國家無法輕易借債,內向的經濟模式又使國家無力還本付息,於是“債務危機”爆發,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干擾。1980年至1990年間,拉美地區年均GDP增長僅為1.2%。

  21世紀早期,大宗商品繁榮週期帶動拉美地區經濟發展,巴西、阿根廷和智利等國仿佛看到了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曙光。但是,隨著此輪大宗商品週期的結束,這些國家重新出現經濟衰退,每人平均國民生産總值下降,繼續停留在“中等收入陷阱”之中。

  與此同時,法國、日本、英國、新加坡等經濟體,于1979年至1995年期間先後超越中等收入水準,進入高收入之列。在“中等收入陷阱”中滯留的時間,韓國和中國香港為18年,日本和新加坡為19年,而拉美國家普遍滯留時間達40年以上,其中阿根廷達到53年,且仍看不到走出“陷阱”的希望。

  巴西瓦加斯基金會學者雷吉思·波內利認為,當一种經濟增長方式的動力即將耗盡的時候,就應適時地轉變增長方式,不能等到危機集中爆發時才做出調整,否則社會代價高昂。其實,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時,巴西就已感覺到自身的增長方式存在嚴重問題,但它未能及時轉型,錯失了更上一層樓的機遇。

  難以實現的“社會公平”

  實現社會公平,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拉美國家在工業化的幾個發展階段,一直存在著“重發展,輕分配”或“先發展,後分配”等忽視社會公平的問題。美洲開發銀行的報告顯示,2003年佔拉美人口30%的窮人僅獲得國民收入的7.5%,佔人口10%的富人卻擁有國民收入的60%,基尼系數達到0.6。

  巴西經濟學家羅尼·林斯認為,拉美的工業化進程造成城市化的過快發展。1930年,拉美城市人口僅為3000萬,但在1990年即激增至3億以上,2000年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到78%,其中烏拉圭為93.7%,阿根廷為89.6%,巴西為80%。

  過快和過度城市化對拉美現代化進程造成了嚴重後果,大量農村人口流入城市,造成失業劇增,住房緊張,交通擁堵,教育和醫療衛生等服務水準大幅下降等問題。在裏約,數百個盤踞山頭的貧民窟成為滋生犯罪的溫床,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收入差距的擴大造成多數中低收入居民消費不足,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減弱。而貧富懸殊又引發激烈的社會動蕩,進一步對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影響。

  難以提升的“治理能力”

  為了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拉美國家進行了艱難地求索。上世紀90年代,拉美國家實行結構性改革,接受了所謂“新自由主義”經濟發展模式,否定了過去的“進口替代工業化”發展戰略,實行外向型經濟發展方式,主要是經濟政策市場化、外貿和投資自由化、國有企業私有化。

  這些改革措施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幫助拉美走出債務危機,基本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但到了90年代後期,“新自由主義”的弊端就明顯地暴露出來。它片面強調市場的功能,忽視宏觀調控,對拉動經濟發展的出口、投資和消費三者之間的關係處置不當,特別是忽視社會發展,失業增加,貧富差距加大,腐敗之風盛行,導致社會矛盾激化。

  巴西瓦加斯基金會研究員費爾南多·維洛佐指出,人力投資停滯、教育品質低下等因素,也加大了巴西經濟轉型的難度,形成了阻礙競爭力提高的“巴西成本”。

  曾任巴西戰略事務部部長的瓦加斯基金會學者馬塞洛·內裏認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最重要是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環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戰略計劃和政策的可持續。

[責任編輯: 李振]

相關閱讀: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