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力爭五年投放涉農貸款超3萬億

2015-10-19 09:11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信貸員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戶提供金融服務。 資料圖片

  金融支援和服務“三農”是發展所需、農民期盼,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一直視“三農”業務為重中之重。在成立伊始,郵儲銀行就被賦予了“充分發揮郵儲銀行網路優勢,重點做好服務‘三農’、服務中小企業、服務社區工作,與其他商業銀行形成良好互補”的戰略定位。

  郵儲銀行董事長李國華説:“郵儲銀行積極響應黨中央和國務院的號召,始終把‘三農’金融服務工作放在改革發展的首要位置。從成立8年來的實踐看,堅持‘三農’戰略定位符合我們自身特點,不僅體現政治擔當,履行社會責任,更可發揮郵儲銀行自身比較優勢並實現商業可持續發展。”

  搭建五大行銷平臺,降低“三農”貸款成本及風險

  在郵儲銀行看來,服務“三農”既是響應黨中央、國務院號召的需要,也是履行社會責任的需要,更是實現差異化經營的需要。“郵儲銀行擁有營業網點超過4萬個,其中71%分佈在縣及縣以下地區,這已成為郵儲銀行的競爭優勢。”郵儲銀行行長呂家進表示。

  為發揮好這一優勢,郵儲銀行不斷創新。

  ——建設五大合作行銷平臺。近兩年來,郵儲銀行成功搭建銀政、銀企、銀協、銀擔、銀保五大平臺,與農業部、共青團中央、扶貧辦、中國科協等部門,以及新希望、溫氏集團等企業,均開展了戰略合作。依託合作平臺,農戶不僅能夠獲得資金支援,還能同時獲得政策、技術等方面的支援,郵儲銀行也實現了由單一零散客戶開發向批量客戶開發的轉變,降低了運營成本。在此基礎上,平臺還通過擔保基金、擔保公司擔保、保險公司擔保等形式,為客戶提供信用增信,大大降低了銀行發放貸款的風險。

  ——依據農戶需求不斷開發新産品。郵儲銀行提出“一縣一業、一行一品”的“三農”産品創新思路,目前又在向“一村一業”深化。例如:陜西省分行基於陜西果業特色研發的貸款産品——果品倉儲行業小額貸款,已為當地的果農、果商累計放款超過19億元。

  ——開展全流程的風險管理。“三農”金融産品風險大,是商業銀行服務“三農”面臨的主要困難之一。在實踐中,郵儲銀行摸索出一套全流程風險管理辦法,即在貸前、貸中、貸後各環節明確風險點,指定專業人員對風險進行把控。根據不同貸款的風險情況,執行差別化的貸後管理,對高風險客戶和行業加強檢查頻次,突出貸後管理重點。

  ——搭建融資融智綜合平臺。例如,2014年起,郵儲銀行與共青團中央合作舉辦“郵儲銀行杯”中國青年涉農産業創業創富大賽。今年,郵儲銀行還與農業部合作開發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項目,用“農業科技+金融資金”帶動“三農”領域的創業創新。

  貼心服務“三農”,農戶貸款結余大幅高於同業平均水準

  通過不斷創新,郵儲銀行在服務“三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農業部副部長于康震表示:“郵儲銀行發揮在農村金融市場的比較優勢,聚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需求,下沉服務重心,不斷提高‘三農’金融服務的能力和水準,為推動農業農村經濟改革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截至2015年8月末,郵儲銀行涉農貸款餘額7208億元,同比增長38.51%,高於各項貸款同比增速10.27個百分點。農戶貸款結余為5777億元,佔全部涉農貸款的比重為80.14%,高於銀行業平均水準超過50個百分點,目前已有效解決了近890萬農戶的經營資金短缺困難。

  “面對經濟新常態,郵儲銀行作為一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將繼續堅持服務‘三農’戰略定位。我們計劃五年內投放涉農貸款超過3萬億元,力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加獨特的作用。”呂家進透露,未來郵儲銀行將重點從三個方面繼續提高農村金融服務能力。

  一是加強創新。一方面在客戶準入、授權授信、業務流程、擔保形式等關鍵環節進行業務再造,完善“三農”金融服務産品體系。另一方面不斷拓寬服務領域。二是依託資訊技術,加強流程管理,實現批量化和專業化運作。三是加強平臺合作建設,繼續從零散行銷轉向借力外部平臺批量行銷,從對單戶單一服務轉向對産業鏈集群式開發。

  《 人民日報 》( 2015年10月19日 13 版)

[責任編輯: 李振]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