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經濟“黑馬”,警惕“絆馬索”——中國快遞業五大焦點透視

2015-07-17 10:48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打印

  (新華全媒頭條·快遞中國)經濟“黑馬”,警惕“絆馬索”——中國快遞業五大焦點透視

  新華網北京7月17日電 低價競爭、快遞車輛違規上路、快件安全存隱患……新華社記者調研發現,中國的快遞業在高速增長的同時,一係列焦點問題不容回避。有人因此發出疑問:中國快遞業還能火多久?

  焦點一:“以價換量”的發展模式亟需改變

  今年一季度,中國民營快遞企業業務量市場份額佔85.6%,業務收入市場份額佔75.3%。

  快遞火了,新注冊的小微快遞公司不斷涌現,大型民營快遞企業依托加盟模式迅速擴張,一些地段的加盟網點轉讓費達100萬乃至上千萬元。

  然而,記者調查發現,全國有1萬多家快遞企業,具備全國網絡的企業近70家,不少公司處于虧損狀態。

  “一家依靠風投不斷注資的企業一年虧損5億多元。”業內人士透露。  據業內統計,快遞單價近年來不斷下降,2005年平均單價為27.7元,到2014年只有14.7元。在勞動力、油品等快遞成本要素上漲的情況下,這種低水平的擴張難以維持。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魏際剛說,中國快遞業務量世界第一,但“以價換量”的發展模式亟需改變。

  記者走訪了眾多民營快遞企業,很多企業表示,從表面看企業靠低價搶佔市場份額,而深層次原因則是,處于下遊產業的快遞缺乏對其上遊產業電商的議價能力。

  “我們對電商又愛又恨。”一家快遞企業老總直言。

  以“三通一達”為代表的民營快遞企業對電商的依賴程度高,70%以上的業務來自淘寶等電商平臺。在淘寶等電商平臺,絕大多數賣家注明只發“某某快遞”。對于廣大消費者來說,網購選什麼快遞,電商說了算。

  快遞物流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說,誰控制了快遞的發貨權,誰就控制了快遞的服務資源,而不僅僅是快遞的服務能力。快遞行業的競爭已經由快遞服務能力的競爭向快遞上遊的發貨權競爭轉變。

  商務部產業國際化戰略所所長張威認為,快遞業很多需求來自于電商,電商也依托快遞迅速擴張,但是電商和快遞的關係還有待理順。

  焦點二:行業大而不強

  “中國的產品可以出口到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沒有一家國內快遞企業能送達,只有國際快遞企業巨頭可以。”魏際剛認為,我們全球性的快遞體係還沒有建立起來。

  國家郵政局發布的2014年快遞市場監管報告指出:“發展模式較為粗放,行業大而不強。”

  張威說,整個快遞業的發展滯後于全球化進程。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而且業務模式比較單一,網絡化、一體化服務能力不強。

  徐勇告訴記者,我國快遞包裹的增長量超過美國聯邦快遞和UPS,而快遞業的收入只相當于它們的八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

  “你問快遞什麼時候到,快遞員說大概明天或後天,具體時間不能精確到上午、下午甚至小時。”在徐勇看來,沒有精準的時間標準,成為制約我國快遞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

  “沒有快遞產品的相關標準,造成實際上無法監管。”徐勇認為,作為現代服務業,快遞業應該建立精細化的標準體係,這也是影響行業做大做強的重要因素。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