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二月河:腐敗滲透到一些小學

2015-03-12 10:56 來源:新京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原標題:二月河:腐敗滲透到一些小學 班幹部可免交作業

  二月河

  公務員想陞官不丟人但不可以想發財

  談做官有兩層次,“中國歷史上高薪養廉從沒成功過”

二月河:腐敗滲透到一些小學 班幹部可免交作業

二月河 著名作家

  在過去一年中,作家二月河因從歷史維度解析當下的反腐形勢,多次引起關注。

  在去年全國兩會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王岐山曾圍繞反腐與二月河展開對話,並以“知音”回應二月河。

  去年7月,中紀委官網開通“聆聽大家口述實錄”欄目,第一位開講的大家就是二月河。

  昨日,應農業部之邀,二月河做了題為《文化發展與反腐敗的一點思考》的演講。二月河在演講中,談到做官的兩個層次,並稱“高薪未必養廉”。

  新京報記者 李丹丹

  談做官

  “做官不能想發財”

  “低薪肯定不養廉,但是高薪未必能養廉。”昨日,二月河在演講中説,高薪養廉是偽命題,因為人的慾望是無盡的。

  他舉例表示,中國古代官員俸祿最高的就是宋代。宋代的“公務員工資”是清代的10倍,漢代的6倍。他以包拯為例解釋,換算成如今的貨幣,包拯的年薪是650萬。

  “可見這麼高的工資,宋代也就養出一個包公是清官,更多的官員是賈似道、高俅這樣的。宋代的國民GDP和文化等都達到了鼎盛,但也是我國最腐敗的朝代。”

  二月河説,中國歷史上高薪養廉從沒成功過。康熙年間,全國官員職數達到17300多個,如果採取高薪,那意味著要收更多的稅。

  二月河説,當下的一些公務員“想陞官”並不丟人,但是不能想發財。而做官的第一個層次應把自己的職務官銜和人民、國家、民族的利益聯繫在一起。

  他認為,做官的第二個層次,是把自身的官職和光宗耀祖聯繫在一起。“把自己做官的成績,和為老百姓服務所取得的榮耀,歸功於自己的家族、祖宗,這同樣是高尚的做法。”

  談反腐

  “現行反腐路徑是對的”

  昨日,二月河在演講中表示,當下的腐敗已經蔓延至多個社會層面,“是很大的挑戰”。

  他説,腐敗甚至滲透到一些地方的小學和幼兒園。“有的幼兒園小朋友和老師説,阿姨,我爸在煤電公司工作,你要是缺煤了就和我説一聲。在小學階段,一些小學生晉陞班幹部享受特權,可以免交作業。”

  作為一個從事歷史小説創作的作家,二月河在談反腐中多次援引歷史和中國文化。他認為,儘管中華文明璀璨而豐富,但也存在不足,如對權力的過度崇拜。

  他説,如果有個人家裏有個教授,人們聽説後可能覺得無所謂。但是如果家裏出個部長,或者中將,那可能聽到的人腿可能都直哆嗦。

  談及反腐,他對新京報記者表示,“民眾的積極參與和中央的重視,在歷史中從沒見過。”

  “反腐要‘秉刀斧手段、持菩薩心腸’。‘秉刀斧手段’,那就是該查的查,該處理的處理。但我們實際上是治病救人,還需要警示。”

  二月河認為,現行反腐的路徑是對的,但是腐敗問題需要在根本上解決,因此更要研究反腐的制度性建設。

  談交往

  “我與王岐山沒有私交”

  在昨日的演講中,二月河再次表示自己與王岐山沒有“私交”,僅有過幾次交往。

  二月河回憶,與王岐山的第一次交集是在非典的前一年。當時,時任海南省委書記的王岐山想整合海南省的文化資源,於是邀請二月河前往海南談文化發展問題。

  去年全國兩會上,兩人的交集則備受關注。

  二月河回憶説,河南代表團事先通知,王岐山要來團參加討論,並且讓二月河準備發言。他的發言順序被排在第七位。

  當天,先發言的人大代表都超時發言,二月河本以為輪不到自己。但是河南省委書記郭庚茂説,別的同志都不用發言,就讓二月河説説。

  “王岐山來了,我不説反腐説什麼?”二月河回憶,對於反腐力度,他用了“蛟龍憤怒、魚鱉驚慌”等形容。“讀遍二十四史,沒有找到現在這麼強的反腐力度。”

  王岐山則用“知音”作為回應:“二月河的意思我聽懂了。他寫的‘帝王系列’我認真看了。看了他的書,就能讀懂他。知音是什麼,知音是通過聽音樂就能聽懂作曲人想要表達什麼。”

  今年春節看到的一副春聯,橫批是“天官賜福”。

  我想,老百姓是希望中央能把好官派到他們那裏去。好官直接管理老百姓,是百姓的福氣。

  ——二月河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