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中國樓市出現了新一輪調整,樓盤打折促銷、房價穩中有降、交易持續低迷、房企資金吃緊。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近日表示,波動、分化、創新是新時期房地産行業的新常態。專家認為,以往依靠行政干預的樓市調控思路正在轉變,取而代之的是以信貸和稅收為核心的市場化、長效調控機制加速形成。隨著市場的自發調整,房地産市場有望進入理性發展。
房價走下“直升機”
從去年一線城市房價“高燒不退”,到今年上半年全國性房價鬆動,昔日高歌猛進的房地産市場開始降溫,下行態勢明顯。數據顯示,今年1-6月份,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6%,住宅的新開工面積同比下降19.8%,房地産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同比下降5.8%。
7月份,被視為全國樓市“風向標”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房價首次出現全線下挫。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顯示,7月份,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中,價格環比下降的城市由上月的55個增至64個,為2011年1月以來最多。其中,北京7月新建住宅價格環比下跌1.0%,為2012年4月以來首度環比下跌。
專家認為,樓市延續下滑趨勢,市場看跌預期形成,使買房群體陷入觀望、等待中,“買漲不買跌”的心理進一步加劇。“7月份,由於市場預期依然不明,購房者不少選擇觀望,房價環比繼續下降。”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劉建偉表示。
買房必賺成為過去式
未來買房必賺的現象將有所改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指出,在過去十多年中,房地産行業一直處於亢奮、過熱的狀態,拿塊地就能掙錢是非常不正常的現象。
“從過去房地産的整體上漲,到今後的有漲有跌,波動將成為市場常態。”秦虹認為,自從1998年中國住房制度改革以來,房地産市場總體一直呈現上漲局面,但未來不可能永遠上漲,而會有漲有跌。
在談到分化這個新常態時,秦虹表示,並不僅僅是城市在分化,企業也在分化。一是具體的房地産調控政策要因地制宜,分類調控,根據各個地方不同的情況,各地方政府進行自我調節。二是對企業來講,今後專業化能力對其發展來説尤其重要。
秦虹認為,未來房地産市場的創新集中在以下3個方面:即産品的創新,從同質化到個性化;經營理念的創新,從開發思維到運營思維;行業領域的創新,從過去都在建房子,到未來的房地産服務市場逐步擴大。“對於企業來講,光具備開發能力,而不具備運營能力,未來的競爭力要大打折扣。運營的思維非常重要,不僅僅是這些非住宅産品需要有運營,以開發銷售為模式的産品也需要運營空間。”
不排除過熱地區再限購
專家認為,今年以來樓市已在自發調整,處於市場化通道之中。以“限”為核心的持續多年的房地産調控政策正在消退,而不動産登記啟動、房地産信貸收緊等舉措表明,有關房地産行業的頂層設計正在加快推進,以信貸和稅收為核心的市場化、長效調控機制正在提速。
“2013年上半年以來,房地産調控政策就是讓市場主導,市場的力量發揮作用。到今天為止,在過去政策掩蓋下的很多未能及時暴露出來的問題和矛盾,相對集中地反映出來了。”社科院研究生院城鄉建設經濟系主任陳淮舉例稱,比如,大中小城市的發展不平衡、房地産需求總量在不同年份分佈不均衡;再比如,房地産開發企業抗風險能力參差不齊、結構檔次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尖銳矛盾等。這些問題集中反映出來就導致了今年樓市低迷的局面。
針對當前市場庫存高企的現象,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指出,2013年中國住房竣工約1100萬套、新開工超過1500萬套,建設量明顯高於城鎮化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當前房價下跌、未來開徵房産稅以及新興投資渠道的興起都將繼續抑制投資需求。中短期內開發商將專注于去庫存和降低杠桿水準,拿地和建設活動將變得更加謹慎。
業內人士表示,由於當前信貸收緊態勢並未改變,一些面臨供過於求、庫存消化壓力較大的二三線城市逐步鬆綁限購政策,不會引起房價大幅反彈,但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熱點城市的限購政策還不會輕易放開。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