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近日宣布,截至5月29日,全國共有82家嬰幼兒配方奶粉生產企業通過生產許可審查,生產的嬰幼兒配方奶粉產品品種1638個,未通過審查、申請延期和注銷的企業51家。
這次生產許可審查涉及奶粉企業質量管理、原輔材料質量控制、產品配方、產品追溯等方面,被外界稱為“史上最嚴”。提高奶粉生產企業的準入門檻,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對奶粉生產實施全過程、全鏈條監管,科學防范嬰幼兒配方奶粉質量安全風險。
據稱,為順利通過此次生產許可審查,國內奶粉企業可謂“不惜血本”,不少企業投入的改造成本動輒數百萬元,甚至上億元。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政府的“動真格”和企業的“真重視”,但也表明盡管近年來國家整頓奶粉行業的動作頻頻,企業在產業鏈各環節仍存在不少薄弱環節。此次生產許可重審,恰恰給企業提供了“一邊照鏡子、一邊做整改”的良好機遇。從這個意義上說,經過本輪生死大考的淬煉,國產奶粉企業一定能實現新一輪的優勝劣汰和產業升級,為更加長遠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簡單地認為,今後就可以對國產奶粉的產品質量高枕無憂了。在構建產業鏈和實施質量監管方面,“洋奶粉”的起步比國內早,體係也相對成熟。但最近幾年,泓樂、可益多、亨氏等一批國外品牌同樣登上了質量不合格的黑名單,新西蘭的“雙氰胺門”事件,更是打破了“洋奶粉”產品質量安全的神話。
重提“洋奶粉”的質量安全問題,並非幸災樂禍,也不是為國產奶粉找臺階。而是想說,“史上最嚴”的生產許可辦法已經付諸實施,企業也花費了大量的精力物力進行了整改,但這些措施最終能否成為奶粉質量安全的屏障,關鍵仍然在于通過許可之後,企業生產經營的每一個環節能否嚴格把關,確保質量安全。
對于政府而言,“嚴進”更要“嚴管”。嚴監管才能換來真安全。在食品質量安全問題上,從來都不可能有一勞永逸的舉措。只有嚴進嚴管,常抓不懈,才能避免苦心構建的奶粉質量安全體係淪為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