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房價鬆動 信託是否違約要看樓市臉色

2014-02-28 09:04 來源:證券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房地産仍為信託業第一大投向

  ■本報見習記者 呂江濤

  連日來,德信地産的北海公園項目降價以8折銷售的消息,因打響杭州馬年樓市降價第一槍而備受矚目。杭州房價的鬆動,不僅牽動杭州當地投資者的心,同時也讓全國各地的房地産投資者都捏了一把汗。與此同時,與房地産關係密切的信託行業因為被猜測為降價的幕後推手也一度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那麼,信託對房地産投資的比例究竟有多大,地産信託是否會因為房價的鬆動而加劇兌付的風險呢?

  地産仍為第一投向

  違約風險事件集中

  中國信託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13年年底,信託公司信託資産總規模達到10.91萬億元,與上年的7.47萬億元相比,同比增長46%。2013年新增房地産信託6848.23億元,比2012年上漲了116.49%,其中集合信託3040.96億元,同比上漲103.2%,單一信託3807.27億元,同比上漲128.43%,相對於其他品種,房地産信託在2013年呈現爆髮式增長。

  據用益信託工作室數據統計,從今年1月份成立的集合産品投資領域分佈來看,房地産信託風頭依然強勁。1月共成立該類産品83款,融資規模達175.67億元,儘管較上月有較大回落,但在1月集合産品融資規模集體下滑的情況下,佔比仍高達35.59%,工商企業和基礎産業領域融資規模分列第二、三位。

  與發行規模相對應的是,房地産信託的平均收益率在整個信託行業中也是最高的。2013年房地産信託平均收益率達到9.55%,遠遠超過了整個信託行業8.8%的平均收益率;其次是基礎産業信託,收益率是9.27%;接下來是工商企業類信託是8.72%;收益率墊底的金融類信託是7.71%。

  然而,不容忽視的是,房地産信託爆發的違約風險也是最多的。根據從2012年以來媒體報道的違約風險事件進行的統計數據分析,有21款信託産品出現不同程度的違約風險,其中有13款産品是集中于房地産行業,5款是工商企業,3款是煤礦能源。

  此外,多項數據表明房地産信託將在今年迎來兌付洪峰。用益信託統計,保守估計今年集合地産信託到期總規模達1749億元,今年四季度為年內高峰達524.91億元。而中信證券則預計今年地産信託將有近2500億元面臨兌付。

  房價現鬆動跡象

  違約風險看樓市臉色

  相對於2013年房價穩步上行,2014年房價的走勢則出現了更多的變數,杭州、常州、武漢甚至是北京二手房房價鬆動的消息頻繁被媒體報道引起了投資者的高度關注。

  2月24日,德信地産的北海公園項目降價以8折銷售,因打響杭州馬年樓市降價第一槍而備受矚目。此後,傳出與德信地産合作密切的杭工商信託要求通過降價儘快回籠資金,該樓盤降價源於信託到期需保證信託兌付的消息。雖然捲入傳聞當中的兩方人士雙雙對媒體否認了此事,但投資者對房地産信託的關注度卻絲毫沒有下降,甚至傳出房價如果下跌將引發房地産信託的兌付危機的聲音。

  近日,興業銀行停辦房地産夾層融資業務的消息加劇了投資者對地産信託兌付危機的擔憂。

  有分析人士指出,市場對杭州樓盤降價事件與興業銀行事件聯繫在一起過於牽強,反應過激。而且信託公司的風控體系健全且嚴格,理論上房地産信託不太可能出現大面積的兌付危機。除非房價出現斷崖式下跌,跌去一半甚至更多,但如果真的這樣就屬於不可抗拒的力量,到時候出現危機的恐怕也就不只信託這一個行業。

  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曾表示,興業銀行停辦房地産夾層融資,並不能視為房地産即將崩盤的信號,也不能説銀行房地産風險要爆發。趙慶明認為,目前房價不具備大漲大跌的基礎,特別是一二線城市狂跌的可能性小。近年來,銀行業對房地産開發貸的政策一向較為審慎,不少銀行一直在減少存量,因此對房地産風險判斷較為中性。

  地産大佬任志強在微博中表示,僅一月購地的成倍支出和天價,也證明尚不存在行業缺錢的現象。個別企業的缺錢現象永遠存在,更不可能出現需求一日消失的現象。涉及城鎮化,戶籍改革,住房保障措施等相關政策尚未明確。中國的經濟不可能在短期內改變投資佔主導地位的拉動,也不會在短期內忽略房地産投資對經濟的影響。城鎮居民也不會放棄居住條件改善的慾望和權利。不可否認有城市間的差別,但不改變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