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時評:北京地鐵調價要經過嚴格的價格聽證會論證

2013-12-19 14:07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北京醞釀實行地鐵差別化票價的動議,儘管官方人士強調僅僅是在“客流高峰時段”實施,但民意的反彈恰恰就是因為這“客流高峰時段”。

  因為這高峰時段,恰恰是職工上下班的出行高峰。北京是少有的大城市,職工上班距離遠,地鐵成了唯一有時間保證的交通手段,上班遲到要扣獎金,所以再擁擠都要擠上去。車廂內人擠成了相片,也要忍,誰想這樣啊?這份罪都能忍,豈是票價便宜惹的禍?既然再擠都要擠,那麼票價再“差別化”,也沒有用;高票價並不能把他們拽出來,唯一的作用是加重他們的經濟負擔。除非票價高到上班的收入,乾脆歇業。這和鐵路春運提高票價難以削減客流,是一樣的道理。

  既然提高票價不能拽下心急如火的上班族,同樣也無助於趕走“有事沒事”坐地鐵玩的人。因為即使免費,擠車那份罪,也足以嚇跑那些“有事沒事”蹭小便宜的人。你説他是吃飽撐的、沒事也要趕熱鬧擠車,莫非他想把肚子裏的飯擠出來?

  至於“差別化票價”的概念,沒人相信會有2元以下和2元以上的“差別”。

  誰都能明白的道理,偏偏拿出來做理由。恐怕不是不知道擠車族的苦衷,而是屁股坐的位置不同的緣故。因為位置不同,出行方式不同,所以對擠地鐵苦衷的感受,“可想而知”與親身體驗是不同的,體驗一次與天天實踐,其差別更大。所以,強調“財政負擔”的理由,倒是由衷之詞,只是民眾能否接受,恐怕另説。

  財政的錢從哪來的?難道就沒有這些擠車族血汗嗎?我相信主張提高票價的官員也不會否認。只是他們在財政該往何處支出的問題上,會與擠車族有不同的意志——

  “財政蛋糕就這麼大,越來越多的財政補貼放在軌道交通上,減少了其他民生項目的投入”。

  這話乍不是沒道理。但有兩個至關重要的疑問。

  第一:除了北京地鐵享受財政補貼外,還有其他哪些民生項目也享受了財政補貼?目前我知道的有兒童疫苗。除此之外的,就不知道了。據北京市交通委運輸管理局副局長馬伯夷介紹,“以2012年為例,北京市級公共財政共支出2849.9億元,其中約78%用於民生領域”。如此説來民生補貼還真不是小數,但究竟都用到了哪些地方,作為市民之一,我雖然十分關心,但全然不知。所以需要政府公佈財政資金用於民生的賬目、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從而增強民眾的信賴外。

  第二,希望社會重新對民生項目的重要性排一排先後次序。

  我認為,除了兒童疫苗外,與眾多的未知的“其他民生項目”相比,財政資金補貼地鐵和公交,具有覆蓋面廣、普惠性強、人人都能享受的優勢,是最能讓廣大民眾看到“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原則落實的地方。同時也是最划算的支出:財政補貼地鐵,把客流吸引到最環保、最高效的地下,極大地緩解了北京地面交通擁堵和空氣污染兩大難題,可以説是花小錢辦大事,市民坐公交尤其是地鐵出行,其實是為緩堵、為環保做貢獻。所以往他們身上補貼,是補對了地方。既然補對了地方,就要擴大不是摳縮。即使出現一時的財政緊張也不要動搖。北京在國內各大城市率先或獨家補貼公交,體現了執政為民的宗旨,顯現了“首善之區”的蘊意,所以只能堅持而不能後退。

  第三,在抱怨財政資金緊張、民生項目資金不足的同時,應該仔細審視和梳理財政資金的投放是否真的都投到合理的地方,審查政府“三公”開支是否合理、審核政府機關人員及事業單位是否真的需要那麼多、考慮政府機關高樓大廈且佔據市區商業中心是否有必要。

  除了政府財政的支出可議外,對票價本身如何“差別化”和地鐵公司的經營,也需要全社會的討論和監督。

  就地鐵公司而言,既然補貼,那就要嚴格核查其經營虧損,要嚴格區分政策性虧損和經營性虧損的邊界。據報道,北京市對地鐵公交的補貼,到去年有175億元的規模,今年可能達到180億元。地鐵公交究竟虧損了多少?作為公營事業、尤其是作為國有企業,政府不妨將其經營狀況向全社會公佈,既便於接受監督,也有助於全社會為其經營獻計獻策、查缺補漏。

  關於票價,據馬伯夷介紹,經測算,每張2元通票背後,都有近2元的補貼。也就是説,合理的票價也應該是平均每張4元。但現在聽到的提價方案,有的似乎要高出不少。希望即使提,也要經過程式嚴格的價格聽證會論證。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