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海歸”年薪可差十萬 二線城市對之求賢若渴

2013-10-21 08:57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日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歐美同學會副會長王曉初在歐美同學會北京論壇暨第八屆中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論壇大會上表示,截至去年年底,留學回國人數已達到109萬人,去年一年回國27.29萬人,同比增長46.57%。我國也迎來有史以來最大的留學人員回國潮,近5年歸國留學人員近80萬人。那麼這些“海歸”們在國內的就業情況如何?HR對這些“海歸”的評價又如何?日前,在啟德教育集團連續第四年發佈的《2013“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中,對“海歸”群體的職場現狀進行了全方位解讀。

  海外工作經驗是拿高薪的分界線

  啟德教育本次調查歷時近半年,調查範圍涉及北京、上海、廣州、瀋陽、西安、武漢等23個城市,行業涵蓋金融、教育、醫療、地産、體育、零售、旅遊、電商、科研等多個領域。

  《2013“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結果顯示,“海歸”群體內部亦開始産生明顯的收入落差,具有5年及以下海外工作經驗的“海歸”,歸國後的平均年收入為16.50萬元;而具有5年以上海外工作經驗的“海歸”,歸國後的平均年收入可以達到26.71萬元。參與調查的企業HR表示,海外工作經驗只是“年薪相差十萬”的表面原因,背後隱藏的是語言能力、工作能力的提升帶來的職位薪資晉陞。

  調查報告中,很多企業的HR都表示,除非是針對性崗位,大部分職位在招聘中並不區分對待“海歸”與本土學歷求職者。62%的企業HR認為,在招聘“海歸”時,專業技能是考察的重點;此外,溝通力和執行力也是企業重點考察的方面。84%的企業HR認為在招聘中,與國內畢業生相比,“海歸”最應該具備的基本技能是外語能力;第二大基本技能是創新能力。

  超六成“海歸”心向北上廣

  《2013“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結果顯示,超過六成“海歸”希望在北京、上海、廣州這三個一線城市就業,佔比分別達到23.9%、29.6%和12%。眾所週知,激烈的競爭往往導致較高的工作壓力,調查發現,50%以上的“海歸”認為自己的工作壓力非常大或比較大,然而,參與調查的“海歸”對工作的平均滿意度卻比非“海歸”高出22.9%。

  啟德教育留學專家建議,雖然一線城市擁有得天獨厚的吸金能力,但人才聚集效應也使得“海歸”的就業優勢大打折扣,而深圳等二線城市也處於高速發展階段,各行各業對國際化人才也求賢若渴,“海歸”背景在這些城市更容易得到重視。同時,對緩解工作壓力、提高工作滿意度也大有幫助。與非“海歸”相比,“海歸”求職更關注工作興趣、學習機會和晉陞空間,分別比非“海歸”高出11.3%、9.2%、8.8%。

  本次調研中,有兩項數據頗為引人關注,一項是在對回國就業原因的調查中,“回國照顧親人”成為促使“海歸”回流的第二大因素,僅次於“回國就業更具優勢”這一因素。

  另一項數據顯示,約20%的“海歸”會將主要的消費支出用於贍養老人,這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海歸”對親情和家庭的高度重視。而“海歸”對親人的關愛方式也更加國際化,他們希望通過家庭聚會、家庭旅行等方式來增進感情,而較好的收入水準也為他們更好地照顧家庭提供了較為充足的條件。此外,調查發現約22%的“海歸”將主要的消費投入到個人教育的提升上,而做出同樣選擇的非“海歸”僅有15.6%。

  “海歸”就業行業越來越多元化

  調查數據顯示,在金融業就業的“海歸”比例高達15.6%,比非“海歸”高出9.6%。此外,在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房地産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行業的“海歸”比例也高於非“海歸”。而在批發和零售、教育、製造業和建築業,“海歸”的比例明顯低於非“海歸”。較高的薪資(平均19.4萬元/年)一直是外資/合資企業吸引“海歸”的優勢,“海歸”在這些企業就業的比例高達36.9%;其次為私企,比例為25.5%。目前,“海歸”在中、高層管理者中所佔的比例很高,分別比非“海歸”高出13.2%和18.6%。調查顯示,畢業於世界百強院校的“海歸”薪資待遇普遍較高,平均年薪為23.9萬元。而畢業于當地國百強院校的年薪為14.1萬元,畢業于普通院校的年薪為8.5萬元。

  記者李瓊 圖片:新華社發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