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破解家電“有量無價”格局

2013-07-30 10:44 來源:南方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南方日報訊 (記者/張培發)“我們的家電在世界市場是有量無價,大部分産品都是中低檔,同質化競爭非常嚴重。”上週五,廣東省家電商會和慧聰家電網聯合主辦“2013中國家電行業峰會”,邀請美的、海信科龍、志高、萬和、格蘭仕等家電行業巨頭,共同研討如何實現家電“中國夢”,從“中國影響力”走向“世界影響力”。

  向高端技術邁進實現扭虧為盈

  去年,全省家電行業累計完成産值已超過6100億元,在全國家電總産值中佔比達53.28%,其中順德區去年生産的家電産品銷售額已達2100多億元,佔全國近兩成。美的電風扇、電飯鍋、洗碗機和飲水機,格蘭仕微波爐,萬和燃氣熱水器和康寶消毒碗櫃等産品的産銷量已經雄踞世界第一。

  在出口方面,廣東家電産品現已遠銷世界210多個國家和地區。今年上半年,儘管家電産品出口生意難做,但電視機、空調器、電冰箱、洗衣機、微波爐、電風扇、電子電腦、錄放像機8種産品出口值仍比上年同期增長16.56%。“越來越多的國際買家已視廣東為家電産品主要採購市場,廣東家電行業發展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廣東省家電商會執行會長舒海波説。

  但是,縱觀全球市場,廣東和中國家電仍處於“有量無價”的不利地位。廣東工業設計城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邵繼民説,“我們的家電企業基本上具有相同的産品和相同的客戶群體,靠的是人口紅利和製造成本、低價銷售等脆弱的優勢來佔領市場,同質化競爭非常嚴重。”

  對此,慧聰家電網總經理喻治國也表示,改變“中小企業為大企業貼牌,大企業為國外企業貼牌”的現狀是目前家電行業最基本,也是最容易得到實現的夢想。如何實現這一轉變?家電企業負責人認為,一是要靠技術,二是要靠設計。

  萬和行銷中心總監宮培謙説,隨著傳統能源的日益緊缺,該公司已研發出新能源熱水産品,推出國內首套多能源整合熱水系統。該系統以燃氣、太陽能和空氣能為核心動力,優先使用太陽能、空氣能等新能源,條件不足時系統會啟動燃氣熱水器或電熱水器補充加熱,通過智慧控制解決單一能源産品在家庭熱水供應中的使用局限,實現各種能源産品的優勢互補,最大限度地減少傳統能源的消耗。

  “在市場需求改變、産品供多於求、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公司堅持技術一體的戰略,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海信科龍副總裁賈少謙説,去年該公司實現銷售收入189億元,盈利7億元,扭轉了前幾年銷售收入只有80億元,而且連年虧損的格局。同時,高端産品佔比超過60%,對企業利潤貢獻率超過70%,連續四年實現盈利。

  只有創新設計才能贏得先機

  邵繼民則認為,順德和中國家電一定要擯棄缺少文化、技術內涵的模倣秀,以文化、品牌和設計為路徑實現轉型。“我們今天遇到了和當年三星一樣的困境。”他説,韓國三星在1998年金融危機之前和中國很多家電製造業一樣,都是以製造為主,但規模大一點,而金融危機讓三星認識到,“製造為王”的時代已經過去,因此開始通過智慧家居的創新設計在競爭中贏得先機,打敗了日本等傳統對手,成為世界家電行業的新霸主。“如果能實現創新設計的快速發展,那麼家電的世界夢想肯定不會遙遠。”

  記者留意到,在今年的峰會上,主辦方也設置了“中國家電十佳工業設計獎”來引導家電企業要摒棄“拿來主義”等傳統思想,提升家電工業設計水準。針對外觀日益成為購買影響的主要因素,海信科龍則組建專業的工業設計隊伍,與日本、韓國、歐洲等全球領先設計師開展合作,運用一流的設計成果打造産品,同時與日立、巴斯夫等全球領先的國外企業合作,實現了從自己創新向開放創新的戰略升級。數據顯示,海信科龍去年産品的出口規模同比增長16%,其中空調産品出口增長31%,冷櫃産品出口增長32%。

  喻治國最後也指出,隨著80、90後的崛起,在經銷端、終端的採購實質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隨著時代的變遷,B2B電子商務正在尋找一些更優化的模式,慧聰家電網在順德北滘打造中國慧聰家電城,就是B2B+020模式的嘗試,推動家電業轉型。所謂“020”,其英文為Online to Offline,即將線下商務的機會與網際網路結合在了一起,讓網際網路成為線下交易的前臺。這樣,線下服務就可以用線上來攬客,消費者可以用線上來篩選服務,成交也可以線上結算。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