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IT  > 正文

搗騰一個軟體就拿100萬 投資泡沫加劇“創業衰亡潮”

2015-09-30 10:15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創業正成為時下最熱門的詞。越來越多的人視之為時代的追求。各種扶持創業政策層出不窮,各類創業大賽持續不斷,“創客空間”“孵化器”日益增多。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高校教師、院所研究員,以及程式員、打工者以及返鄉農民工投入其中,讓整個社會成為一個創業大學堂。

  在部分地方政府引導、投資機構追捧的影響下,加之創業渠道匱乏,很多年輕創業者特別是大學生容易將創業狹隘地理解為網際網路創業,熱衷於開發APP等可快速産生市場影響的網際網路産品,並利用各種“故事”進行炒作宣傳,有的還輕鬆拿到高額投資。由於項目估值一再被吹高,産品本身缺乏競爭力,大量網際網路創業“火得快,衰落也快”。

  創業十之八九可能失敗

  剛剛從創業失敗中走出來的王克,意識到了當前創業的跟隨之風。2013年起,他開始創辦的大學生求職教育APP,也得到了天使投資,但很快又因用戶萎縮而關停。他説,“很多創業其實是泡沫,十之八九都要死掉,只有踏實地做實業才是真正創業。”

  王克只是眾多失敗的創業者中的一個,在創業的路上,曾經比他的經歷輝煌的不在少數,但最終跟他一樣歸於沉寂。

  2014年,由華中科技大學畢業生郭列和一個“90後”創業團隊打造的“臉萌”在誕生半年之後,仿佛是一夜爆發,更一舉拿下了App Store下載排名首位。和之前的I Made Face、魔漫相機類似,這款叫“臉萌”的APP是一款拼臉應用,通過五官元素的拼接,用戶可以快速創造出自己的個人化漫畫形象,然後分享到社交平臺。

  然而,之前類似“臉萌”這樣突然走紅的應用的APP非常多,在某個適當的契機之下,通過社交網路的爆炸式傳播引發了用戶狂熱追捧。但同時也面臨內容缺乏持續價值、用戶黏性低等問題,“臉萌”最終也沒能逃脫曇花一現的厄運。

  回首當年在各個領域紅極一時的網際網路公司、APP等,大多數已經“死亡”,有的因拿不到融資正艱難度日。B12團隊整理出一份網際網路+公司的死亡名單,共有160多家企業,成立時間從2011年至今,大多在2013年和2014年,分佈于網際網路+的12個行業領域,其中,最為集中的網際網路+餐飲和網際網路+旅遊等行業,都有30多家死亡企業。

  就在不久前,黑龍江工程學院的90後創業者羅勇林寫下一篇名為《90後大學生創業失敗案例》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廣為傳播。

  羅勇林坦承,他在看了無數90後創業者的成功故事之後,曾經羨慕超級課程表創始人余佳文,也希望能像“臉萌”的郭列一樣做一款“現象級”産品,獲得千萬投資,實現“一夜暴富”。但羅勇林最後的失敗教訓則是,網際網路浮躁浪潮下,不要為創業而創業,這種創業思維只能稱作是“瞎創業”。

  像羅勇林一樣,因多次創業失敗而退出的人不在少數。據麥可思《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數據顯示,畢業半年後自主創業的應屆本科畢業生,3年後有超過半數的人退出創業。

  “悲哀的其實不是大學時期就開始創業賺錢,而是‘創業’二字已經成了大學生‘一夜暴富’的心魔。”鈦媒體專欄作家吳俊宇説:“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這是大躍進時期的幾大現象,這種現象其實在如今的大學生創業浪潮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創業就是做個APP”

  當下,網際網路行業是一個已經被神化了的行業,伴隨著人才大軍浩浩蕩蕩從全國各地甚至海外涌入,以及各路資本迅速吸引而至,成為一個甚囂塵上浮躁無比的行業。在創業熱潮下,許多年輕創業者白手起家,缺少可倚靠的資本,並受制于創業渠道單一,只能將創業狹隘地局限為網際網路創業,由於門檻低、上手快等原因,使創業項目過於集中網際網路領域,不少創業者最終“轟轟烈烈一場空”。

  相比實業領域的創業艱難,網際網路創業受到更多年輕人的追捧。長期跟蹤大學生創業的華中科技大學企業孵化器總經理方偉説,客觀來講,APP是許多大學生創業的首選,因為簡單容易上手,出産品快,不需要像做實業一樣租賃辦公,購買設備,圈地蓋樓。

  “一個沒學過一天編程的文科生,培訓一個星期就可以編出APP,還可以輕鬆拿到幾十萬創業投資。但要做實業,沒有一定資本和實力,根本無從談起。”方偉説,大環境使得大學生創業者不得不利用僅有的專業知識,從創業容易成功的網際網路領域入手。據方偉統計,該校大學生創業項目中,有近90%是網際網路類。

  但蜂擁而上的網際網路創業難免引起同質化問題。《經濟參考報》記者多次參加武漢大型創業活動“光谷青桐匯”,發現許多網際網路創業項目十分類似,有的就是成功先例的翻版。其中,農産品電商,O2O平臺,以及APP銷售雞蛋等雷同項目就有4 5個。

  網際網路創業成為許多人的首選,但市場能否消化如此大量的網際網路産品?艾瑞諮詢的報告顯示,目前國內手機APP超過400萬個。平均每個手機上安裝的APP數量僅為35個。

  方偉説,國內很多創業更多是一種模式上的創新,或者叫一種創意,沒有什麼技術上的創新。因為網際網路的“馬太效應”,這些項目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積累用戶和流量,進而得到新的投資。比如到府美甲、按摩、做飯、保潔等O2O服務的大量涌現,他們有生存的空間和價值,但存在大量的泡沫。

  此外,一些實體創業者為了趕上網際網路熱潮,放棄步入正軌的實體項目,轉向並不熟悉的網際網路創業。德迅投資武漢市場總監李瑋介紹,曾認識一名創業者,做微電影工作室,並有了一定的業績,但他為了拿政府補貼,吸引投資人,改做微電影需求市場O2O平臺。“經常會碰到類似的事例,這些人還真的更容易地拿到政府補貼和投資人投資。”

[責任編輯: 李振]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